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已接近尾声,郑州大学是花炮,押加和民族式摔跤这三个比赛项目的比赛场地。押加作为一个重要比赛项目自然是受到了很多关注。想知道押加赛程中发生的精彩瞬间和感动故事吗?又或者是当押加撞上中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那就快来看看赛事前线的学生记者们发来的最新播报吧!有激情:押加赛程过半 新疆队员表现亮眼

(郑州,9月11日)11日,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押加项目进入第三个比赛日。当日,55、68、85、95公斤级4个级别的循环赛均各自产生8名进入淘汰赛的选手。76公斤级循环赛A、B、C三个小组也决出晋级名单,D组的循环赛尚未结束。

在晋级选手名单里,新疆队共有5名选手,分别为:55公斤级的额热斯别克·居马德里、68公斤级的帕拉提·包开、76公斤级的哈那提·哈米、85公斤级的阿布拉甫·哈热不拉、95公斤级的阿尔根·胡马尔,在小组赛里他们均表现出超强的实力。有讲究:不一样的“白色帆布鞋”

(郑州,9月11日)一片长方形的空地,一条2米宽的红绸,两个体重相当的选手,一场激烈的比赛就此开始。这就是押加。押加比赛只允许运动员四肢着地,双方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押加带互拉,便可决出胜负,除了双手不能涂抹任何物质,用鞋也要求统一。

为什么押加要统一比赛用鞋?

押加是关于力量的较量,比赛规则极其简单,加之对场地、器械及运动员年龄没有特殊要求,所以任何与摩擦力相关因素都会影响赛果。

为了保证比赛公平公正,自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起统一了押加带、比赛用鞋标准。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组委会提供的比赛用鞋,与我们平时穿的白色帆布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比赛用鞋鞋底质地采用优质橡胶,用以加强与地面的摩擦力,将比赛双方与地面摩擦力的差异降到最小。

运动员着比赛用鞋比赛 田鑫宇 摄

比赛用鞋是否影响日常训练?

广东队68公斤级运动员赵家伟说:“比赛用鞋穿着非常服帖,有助于发力。平时训练,我们都穿比赛用鞋,训练效果会好很多。”

早在今年6月中旬,组委会就将比赛用鞋标准下发给了各代表团押加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购买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比赛用鞋进行适应性训练。“这种做法很贴心,方便我们提早适应。”河北队教练员宋文秀说。

运动员领取比赛用鞋并做检查 田鑫宇 摄

比赛用鞋如何保管和评估?

每场比赛前,押加运动员到检录处领取全新比赛用鞋,待比赛结束后,再交回检录处。管理人员将比赛用鞋统一标注姓名后按代表队存放,以便再次比赛时快速发放。

比赛用鞋管理人员将鞋按代表团分类存放 田鑫宇 摄

“统一比赛用鞋,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所以在用鞋的分发管理上,我们也必须做到公开公正,随时处于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监督下”。押加竞赛委员会器材组组长祁宏杰说,裁判员和运动员比赛前后均可对比赛用鞋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如果认为会影响比赛公平,可随时调换新鞋。比如看鞋底是否被涂特殊物质,鞋边磨损严重程度等等。

据悉,组委会共为押加项目151名运动员采购了440双比赛用鞋,方便运动员随时调换,保障竞赛顺利进行。有温情:他就像我的亲兄弟,我要邀请他去我的家乡

(郑州,9月11日)“我当时还在(呕)吐,他也不嫌我们农村人脏,让我靠在他背上,救护车来的时候,还把我抱到车上……”说到队里的本地接待员李振,四川押加队选手赵让布的眼睛红了起来。

9日下午,本届民族运动会民族式摔跤比赛开始前,四川押加队55公斤级运动员赵让布,在赴赛场的班车上突感肠胃不适,抵达赛场后症状加剧并发生呕吐。教练员熊安平和同队的哥哥尼玛降泽劝他放弃比赛,但不服输的赵让布不想错过此次比赛机会,坚持与内蒙古队额尔敦白乙拉,鏖战三局,经过四次加赛才败下阵来。

赛后因体力不支,赵让布几近昏迷。因情况紧急,四川押加队接待员、郑州市科技局李振当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当时想吐,他一直搀扶着我,不停帮我拍背,递水让我漱口,还帮我清理吐到衣服上的脏东西……”等待救护车期间,李振寸步不离赵让布。

“当时他刚剧烈呕吐过,激烈运动之后体内的微量元素钾很可能大量流失,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李振有着基本的医疗救护常识。到达郑州市中心医院后,赵让布的症状很快得到控制,终于脱离电解质紊乱的危险。这期间,李振一直在医院陪护,直到晚上十点半。李振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发高烧,才匆忙赶回家中。

10日一早,李振把四川押加队参赛队员送至赛场后,又马不停蹄地带上早餐赶往医院看望赵让布。“赵让布一切以比赛为重,要不是生病,他很有希望竞争奖项。”

为了让要强的赵让布打消不能继续参赛的忧虑,李振深入了解病情后,向医生说明了情况。最终,医院同意赵让布在身体各项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出院,赵让布如愿顺利地参加了当天下午的比赛。

赵让布来自四川藏区,父母是汉藏结合,赵让布随父姓,哥哥尼玛降泽随母姓。兄弟俩此次代表四川省参加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押加比赛,没想到在郑州的赛场上,意外结识了李振这位汉族兄弟。赵让布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现在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等比赛结束,我一定要邀请他去我的家乡(看看)。”有中秋:押加赛场里的中秋节

9月13日,中秋假期的第一天,我校中心体育场的押加比赛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下午四点,河北省代表队的李九州和梅浩然坐在训练场地一旁的长凳上,他们一边做着简单的恢复动作,一边复盘下午的比赛。今天是循环赛的最后一天,他们期待在明天的淘汰赛里拿出更好的表现。

和大多数职业不同,押加运动员没有固定的节假日,他们总是在天南地北的各个赛场之间奔波。梅浩然已经连续两年没在家里过中秋节了,去年的今天他同样在赛场里度过。“运动员就得跟着比赛走。”梅浩然微微笑了笑,但还是忍不住低下了脑袋。“中秋节就是团聚的节日,说不想家那是假的。”复盘结束后,他打算给家里打个电话,“我得和他们好好‘汇报’一下自己最近的情况。”梅浩然说。上午入场后,竞赛委员会给每位赛事相关人员都发放了月饼。小小的举动让激烈的赛场多了一份节日的温情。

选手们在台上交锋,而台下则是各位“守护者”发光发热的战场。这些场地保障人员,需要同各种故障问题作斗争,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作为保障人员之一,张志林的工作范围涉及维修、应急通讯、电力供应等多个方面。为了方便,他索性搬一把椅子,坐在工作室门口盯着场地,准备时刻解决疑难。“我曾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学生,如今这么大的比赛在咱们学校举办,我还能参与其中,真的很光荣。”

和往年不同,张志林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而是坚守在岗位上,和同事们共度中秋。“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今天吃月饼也有特殊意义,中秋的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了。”他的眼角舒展开来,回想起中午与同事一起吃饺子,品月饼,互道一声“节日快乐”的场景,张志林笑着说:“到了中秋就应该聚一下,今天大家聚在这里,也很圆满了。”

观众席第二排,志愿者王银肖和娄凯彦坐在椅子上休息,她们两个的家乡分别是河南信阳和周口,因为在郑州上学离家近,每逢节假日她们都会回家与父母见面。“今年我虽然没有回家过节,但是中午跟爸妈通了电话,他们知道我是在这个比赛中做志愿,也都很支持我。” 王银肖笑着说。她还曾参加过郑开国际马拉松、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赛事的志愿服务。但以志愿者这种特殊的身份度过中秋佳节,这还是第一次。同组的一名志愿者从娄凯彦旁边走过,向她挥挥手说了一句“中秋快乐”。同样的情景在赛场随处可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运动员、志愿者、工作人员都感受到了温暖的祝福。

作为全国大部分民族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着特别的意义。比赛场上,选手之间是竞争对手,但更多的是通过比赛交流感情,大家一同度过这个特殊的中秋节。比赛场下,节日氛围依然浓厚,加油助威的声音和“中秋快乐”的祝福混合在一起,成为民族大团结最好的见证。

撰稿:田鑫宇 董泽军 王润 杨京琪

摄影:田鑫宇

编辑:张皖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