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可知道,高桥曾有座“方便桥”?

同事及好友的他,家住在丹徒区高桥镇永太圩一支河畔。多年前到他家中做客,大家在一支河畔闲聊中,我偶见河边有一断成两截的桥铭。见刻字工整清晰,品相基本完整,且有年份记载,告知好友搬回家中收藏。前段时间见到“高桥大好老”发布一些关于桥题材的佳文,令我不禁想起那块桥铭。

今年7月4日联系好友,专程去大高桥拍摄桥铭的照片。这是一块白矾石质地的桥铭,长约95厘米,宽22.5厘米,厚7厘米。桥铭背后凿有凹槽,便于固定。

桥铭右边镌刻的是桥建成的时间:“民国十一年三月 吉立”。民国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22年。

桥铭从右到左镌刻有三个楷书大字:“方便桥”,桥名通俗易懂。因为桥的建成方便了群众百姓而得名吧。

桥铭左边落款则为:陶兆文、单景诚,仝(同)建。

笔者收藏有清同治六年(1867)《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六卷,阅谱得知:顺江洲陶氏始祖世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因宋高宗南渡,遂迁京口(今江苏镇江)。明洪武初,仁一公又迁于郡城东北江洲开沙东号藤料(藤蓼)沙之曹富圩。后沙冲坍,又迁于顺江洲之四号港。所谓顺江洲,又即藤料(藤蓼)沙之故址也。

因《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为同治版本,故未查到陶兆文年表记录,从谱中字辈得知,“兆文”可能为“字”,而非谱名。“单”姓,高桥并不多见,1985年的《丹徒县志》全县统计也只有52户。两人是好友还是共同经商的合作伙伴?那就无从稽考了。但两人出资同建“方便桥”造福桑梓,可敬可佩。

1976年人工开挖南北大河时拆除了方便桥。

时过境迁,这块见证过历史变迁的高桥“方便桥”桥铭,带着那段尘封的历史静静地躺在高桥镇上某户居民的庭院中。它是那么普通而不显眼,或许若干年后,将没人知道它来自哪里,它经历了什么,所以,为了东乡,我在记录。

作者:@洪溪小子

本文转载自大港信息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