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美本的 ddl 一步步逼近,學校的任務只增不減,卡在瓶頸的標化已成了 2023er 們的最後一根稻草。爲什麼總覺得自己沒有書念?學長學姐的建議靠譜嗎?心態爆炸的時候如何自救?

  今天 邀請到了來自 NYU 大三學長李有錢。攻讀榮譽學位的同時身兼多種校內工作的有錢學長將把他申請季面對巨大壓力的坎坷成長,向你娓娓道來。

  我曾經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天使魚:你在申請的時候,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李有錢:對自己的定位。

  首先是定位活動。我對於自己每個活動的定位不夠準確,不知道這個活動的含金量多大或者對於申請的幫助有多強。

  其次是定位文書,它的問題主要是不清楚我的文書有沒有傳達出我想要的特質,比如說 GlobalThinker或者 ActionMaker。所以我對自己 profile 的強度沒有把握。

  最後是定位學校。我當時對學校的瞭解僅僅通過官網和一些很有限的渠道,所以其實並不明白這所學校真正的樣子,也不清楚我的特質是否契合這個學校或者這個 program,更不用說該申請什麼排名的學校了。

  就拿 NYU 舉例子,我其實申請的時候完全不瞭解在這個學校學習生活是什麼樣,作爲一個高三的學生,我當時申請的主要是經濟和國際關係專業,但是其實我對這些專業具體學些什麼並無太多瞭解。

  

  天使魚:你是如何克服定位的困難的呢?

  

  李有錢:其實我並沒有完全克服定位上面的問題,但在我看來,定位主要有三種問題。

  定位過高的時候,容易覺得自己的某個閃光點非常吸引人,從而產生錯覺。但是需要注意,一個program並不能說明太多問題,不要盲目自信。

  定位過低的時候容易盲目自卑。我當時看學長的分享會,刷各種錄取經驗,很多時候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太自卑的時候容易從你的文書裏面反映出這種情緒。選校的時候把 fit當作 reach申請,許多時候反而申請不到匹配校。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完全懵逼,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而我當時的情況是對自我評價時高時低,自卑和自信交叉出現,對我的影響很嚴重。在一週裏,我可能有兩三天自我感覺很好,又有幾天覺得自己特別垃圾。我覺得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把得到的信息整理好,形成 overview。

  我們在申請的時候需要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 resources, 多找學長學姐要建議,多找人幫你改文書,多找人諮詢申請戰略。但這樣就會收到很多條雜亂的信息。有的人覺得你非常厲害,有的人覺得你還在什麼方面有很大不足。

  信息是有對有錯的,訣竅就是不要讓某一條信息影響你太多。如果覺得情緒波動很大,可以把每一個人的信息都列一列,總結在一起,很可能對自己有更客觀的定位。

  完全懵逼的狀況發生的話,it'sokay。不用特別着急自己沒有人生規劃或者不知道未來的方向。我個人覺得不要強求自己還沒高中畢業就把這輩子都規劃好,一步一步慢慢來。

  我曾經也不知道該相信誰

  

  天使魚:你說不要被某一個人或者某一條消息源影響太深,那麼對於請了中介的申請生,難道不應該更多信任專業中介嗎?

  

  李有錢:我感覺從中介瞭解信息的時候,basicinfo比如錄取率,學校位置,專業方向等等都是可靠的,畢竟中介在收集信息方面普遍下了大功夫。

  但是進入 school/majorspecific 的東西,我建議無論有沒有外力幫助, applicant 一定要同時自己蒐集。

  其實 supplementessay是一個夢境,是你理想中的大學生活,在進入大學之後我發現很難按照自己 supp 裏面寫的方式學習生活,但我認爲存在即合理,supp是一個很好的強迫你鍛鍊信息收集整理能力的方式,這種能力在大學裏面非常實用。有個人幫你當然是好的,但不要讓中介替你做了一切,喪失了鍛鍊你能力的機會。

  我當時很認真的查學校官網,在 faculty 裏面 stalk很多 professor,看 ta 的研究興趣,甚至讀 ta 寫的 paper,這樣有助於提高自己對學校的感覺,也能收集很多 suppessay 的素材。同時,我會建議現在的 applicant 多和在校生交流,多看夢校的 facebookpage,可以得到很多學校的第一手信息,幫助你建立對學校的感覺。

  我曾經也想過一了百了

  

  天使魚:你覺得 mentalbreakdown是什麼樣子呢?

  

  李有錢大笑:我高中的 mental breakdown和大學是不一樣的。

  高中更多的是困惑,和一開始說的一樣,因爲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我在情緒波動過山車的落差之間崩潰,在那時候很難分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不知道自己定位準不準。很容易在別人給的各種信息之間迷失。

  當然還有收到拒信的時候就 breakdown,我最 depressed的時候是 ED/EA 輪出結果,三個學校一個都沒中。

  大學的 breakdown 就是力不從心,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大學裏生活、學習、工作上面的機會和亂七八糟事情都很多,不可能把一切資源都抓到手。

  我兩份工作都需要精神很集中,長時間與學生溝通,並且一直很 energetic。所以有時候深夜回到宿舍躺在牀上,突然發現自己的作業還一點沒有做,這種時候讓我非常崩潰。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找到這幾者之間的 balance。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做了很多工作之後,就慣性似的想要做更多。就像嚐到一種超常感覺之後,還想繼續嚐到更好的。但是在大學裏,東西實在太多了,必須懂得取捨,要主動的 filter信息。有很多機會或者活動,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需要自己主動 filter 信息。

  我曾經也不知身在何處

  

  天使魚:你在留學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Cultural Shock ?

  

  李有錢:肯定有的,這是所有留學生都必須經歷的過程。

  我上大學之前沒來過美國,所以整個文化對我都是 Shock。在學習上,我一開始在課上不敢說話,但在大一上半年列了一個表。第一個月就是 adjust,能聽懂聽明白教授和同學說的我就覺得 OK。接下來兩三個星期每節課至少發一次言,再往下幾周每節課提出一個criticalquestion,然後強迫自己去教授的 officehour,在大一結束之後我就有很大改變。

  我覺得最大的 shock是我的 culturalidentity。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要用多長時間和中國人一起玩,花多少時間和美國人一起玩。和中國人玩的時候,因爲國內媒體等等的影響,會覺得“抱團了”,顯得自己沒有最大化留學效果,和美國人一起玩就真的很難,因爲你很多時候聽不懂他們的俚語,也沒看過他們在討論的某個電影。很多時候會尷尬到不知道該幹什麼,時常進退維谷。

  但是,我覺得這就是一個 push 自己的過程,一步步慢慢來,其實我覺得大一過了一多半的時候我基本就已經能很好地融入了,雖然有時候一些俚語還不是很懂,但是自己能看到自己在進步。

  我覺得解決方法是要脫離高中的 mindset ,在大學裏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不一樣的,不會有什麼事情都和你一起做的朋友,也會有很多互相不認識的朋友。

  不要試圖找到一個 24h 和你呆在一起的人(除了對象),而是要交很多朋友。交朋友的時候我會盡量淡化中美區別,喫飯經常和中國人喫,因爲大家都知道喫的是什麼,在課上改 essay 去圖書館之類的會和美國朋友多一些。

  對於抱團這件事情,我覺得抱團一點錯都沒有,沒有恥辱可言。美國人和美國人也可以說是抱團的,只要你自己覺得自己的朋友圈很有幫助,也很舒服就好了。

  我曾經也學着苦中作樂

  

  天使魚:你感覺無力的時候,經常幹什麼?

  

  李有錢:聽歌,聽中文歌。

  我在國內的時候喜歡聽英文歌,覺得很洋氣,但去了國外就很想聽中文歌。歌詞有的時候會很戳你,莫名其妙的讓你很難受,但難受完了就會覺得好一些。我下了課或者下了班很累的時候不會去健身房,雖然有的時候也寫詩和文章,但對我而言最好的方式還是閉上眼睛聽歌。其實我也在摸索不同的減壓方式,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辦法歡迎告訴我。

  結語:但求結局無愧於心

  申請之路跌宕起伏,我們的平穩心態是制勝的法寶。不要爲了莫須有的事情而過分焦慮,着眼現在,走好每一步,一步步的累計自然會換來我們想要的結果。如果依然失敗,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對自己說一句:“我盡力了,我不後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