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報道,網紅送餐kiwibot機器人打着自動駕駛的噱頭,實在是在哥倫比亞遠程人工操作。不僅僅如此,Kiwibot產品負責人則表示,這種人工輔助是有意而爲之,能夠使得機器人不需要安裝昂貴的激光設備來感知周圍的環境。此前,Engineer.ai公司也被指責利用程序員來冒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到底需不需要人?這種人工輔助的方法真的可取嗎?爲什麼炒了很久的自動駕駛,如今爲什麼落地的寥寥無幾?自動駕駛的難點又在哪裏?靜心科技爲您一一回答。

首先,人工智能中的人工,並不是需要人蔘與的意思,而是由人來設計的智能系統。人工智能主要是依託機器來實現人的價值,包括聽、說、讀、寫等。因此,這種所謂的人工輔助,實則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一種行爲。可以明確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仍然還是需要人工設計,但是由人來決策的系統必然不是人工智能系統。

那麼,這裏所說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簡單來說,人工智能就是自動駕駛的大腦。自動駕駛的全流程就是,人工智能大腦接受傳感器感知到的環境信息(感知),根據人爲設定的任務,自主形成決策方案(規劃決策),控制機器人(控制)的執行機構產生運動。

那麼爲什麼目前炒作很久的自動駕駛,真正落地的產品並不多。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技術的成熟度還不夠商業化。目前投入到商業化的有特斯拉自動駕駛、自動駕駛公共汽車等,但是特斯拉自動駕駛頻繁發生“傷人”事故,並且自動駕駛公共汽車也基本是按照固定路線行駛,從而人爲減少了自動駕駛面臨的複雜路況。

那麼,自動駕駛的難點到底在哪?可以肯定的說,目前在自動駕駛方面的資金非常多,不僅僅與市場預期有關,也和我國大力推動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的政策扶持有關。新興的自動駕駛公司很多,但是一旦退潮後,才能真正發現誰在“裸泳”。自動駕駛之所以落地難,很大程度在於人工智能還並不成熟。那麼推動人工智能的三大因素:算法、計算能力和數據,我們真正缺的是人工智能算法。

儘管我們在一些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有一些很卓越的算法,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們缺少穩定的人工智能算法底層軟件庫,缺少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方面的突破,更多的是停留在人工智能運用層面。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系統很容易被騙,原因在於其不能真正理解圖像的要素。人工智能系統很需要硬件計算能力和大數據的支持,但是人卻能在很少的數據、很小的計算量下,實現智能決策控制。

目前,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有一個非主流領域——因果推斷。這種學術派認爲真正想要人工智能達到人的智能,必須讓機器具備這種因果推理能力。但是目前,我國在這一塊的研究仍然是非常少,大部分都在追逐現有成熟算法的市場轉化問題。未來會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隻有靜下心搞科研,纔能有真正的突破。

你們怎麼看待自動駕駛?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