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本源之意。造漢字的本源之意,是通過漢字的部首組成,通過漢字的形、音、義來表現的。

我們再來看漢字“革”、“火”、“嶽”。

1、“革”

古往今來,“鞋”是人人都要穿的,那麼爲什麼漢字“鞋”用的是皮革的“革”,同樣體現的是歷史今天的時代特徵呢?我們知道,漢字是幾千年前由黃帝的文官倉頡造的,那個時候的人穿的是草鞋、木屐,後來有了布鞋,至於人人都穿“革”鞋,僅僅是最近幾十年纔出現的社會狀態。就是說,“鞋”的漢字本意,以其部首的皮“革”之意,體現的是“歷史今天”的時代特徵。

不但如此,“革”所體現的今天另一個重要社會特徵是“革”命。我們知道,建立“新中國”是以“革命”起家的,“革命”是使用頻率最高、最具政治性、最具社會普及性的一個詞彙。在人類的歷史上,“革命”一詞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如此的影響着整個社會,以致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說,“革”以“革命”的概念,體現的是“新中國”時代又一個顯著的社會特徵。

那麼顯然,漢字“革”以“革”鞋、以“革命”,彰顯的是“歷史今天”新中國的時代特徵。

2、“火”

對於“火”,人們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是,爲什麼漢字“火”用的是燃燒“人”的象形之意來表現的呢?其實,“火”字同樣是在體現歷史今天“新中國”的時代特徵。

我們知道現在實行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全民火葬政策,幾乎所有的中國人死後都要火葬。每一個城市、每一個縣都有火葬場,在中國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火葬場焚燒人的劇情,就是說,焚燒人是今天“新中國”時代的又一重要社會特徵。所以,漢字“火”以其焚燒“人”的象形之意,體現的同樣是歷史今天“新中國”的又一社會狀態特徵。

3、“嶽”

這是三山五嶽的“嶽”。中國的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嶽之分,而東、西、南、北、中五嶽正是代表了全中國的山,當然也就代表着中國人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就是說,中國人是生活在五嶽山之下的,“嶽”代表的就是中國人生存的這塊土地。而代表中國人生存之地的“嶽”,其漢字部首爲什麼體現的卻是“山”下爲監獄的“獄”?其實,“嶽”字同樣是表現歷史今天“新中國”社會的時代特徵。

監獄的“獄”字是兩犬夾一“言”,爲什麼“獄”以對“言”論自由的限制而體現呢?

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漢字“新”,還是“革”、“火”、“嶽”等,其漢字本意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歷史今天“新中國”不同的社會狀態、特徵。

通過上述“新”、“革”、“火”、“嶽”漢字本意的解讀,我們發現,漢字有最基本的造字原則,有最基本的成字規律:

第一、漢字涵蓋一切。就是說,某一類事情,不管多小,不管多大,都在其對應的漢字涵蓋之下。比如“國”:再小的國,再大的國,就連天國,都用這個“國”字表述,所以“國”字才由不確定的“或”來表現。

第二、造漢字時,其成字本意表現的是,涉及全人類,對全人類影響最大,最重要的人、事、物、社會狀態特徵。比如“新”、“火”等。

第三、我們發現,漢字都有時間確指,雖然漢字是幾千年前造的,但其成字時的本意,無一不是表現“歷史今天”的社會狀態、特徵。

所有的漢字都符合上述的造字原則,都符合這一成字規律的命題特徵。這是爲什麼?爲什麼幾千年前造的漢字,卻在表現“歷史今天”的社會狀態特徵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