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炸开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得慈禧叶赫那拉氏之尸,虽历经十数年而不腐。之后,孙部从金椁内棺盗窃了大量稀世珍宝... ...曾经炸开慈禧陵墓的孙殿英,或许根本没有想到,墓中最为珍贵的物品,不是让其心动的金银财宝、器物典籍,而是被他随手扔掉的一件被子。

当时,这件被子盖在遍地的珍宝上,映衬起来,仿佛珍宝才更加贵重。孙殿英自然而然忽视了被子的存在,可是,他却不知道,慈禧陵墓岂能会存寻常之物,此件被子能被作为陪葬品,自然有其珍贵之处。这件被子便是“织金陀罗尼经被”。

正是由于孙殿英的盗墓,使得沉寂将近一个世纪的织金陀罗尼经被方才重见天日。该被子呈现金黄之色,由三米多长的缎底金线织成。与此同时,上面还绣了许多佛教物品,如:佛经、佛像、佛塔等,显得神圣而庄严。尽管地底埋藏多年,仍然不失皇家风范。

据记载:慈禧太后十八岁时入宫,当时的名称叫做兰贵人,这是咸丰皇帝给的封号。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则成为圣母皇太后,年仅二十七。也正是从此刻起,她历经数十年的垂帘听政,成为影响清朝命运的重要人物。

关于织金陀罗尼经被,之所以难被称为“经被”,还是因为佛经的缘故。它能令亡者罪灭福生,免除过去世间一切冤家魔障之难,亡者身心安乐。俗传,此“经被”与三宝结缘,亡人披了陀罗尼经被到了阴间,阎王见了都得站起来,恭敬三分。

据了解,此佛经名为陀罗尼经,这也是整个被子名称的由来。据知情人士介绍,此经文使用的时候必须经过皇帝同意。这件被子在慈禧死后被纳入陪葬品中,当时,除了各类名贵器物、金银玉石被被子覆盖,连同慈禧尸体也被织金陀罗尼经盖上,由此可见,这件被子的分量。

随后,被子在东陵保护区被发掘,得以重新出世,这也是它最近一个世纪,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意义重大。清史专家于善浦对于东陵之事知之甚祥,他研究清朝历史长达四十多年,其中的重点便是东陵文物研究。于善浦认为:织金陀罗尼经一生大概历经三个阶段,才能在慈禧去世百年后与世人见面。

1908年,慈禧下葬,除了陪葬的一干金银器物外,当然,还有慈禧生前最为喜爱的经被,则重新放回了原处。下葬时上面还有八百二十粒珍珠,价值十六万两银子,可惜,后来被洗劫一空。1928年,军方势力人物孙殿英搞开皇家陵园,闯入墓中,对其内洗劫一空。

期间,所有值钱的物品尽皆被搜刮,其中,便有被子上的数百粒珍珠。后来,溥仪得知东陵被盗,要求国民政府重新安葬慈禧。在其后,该经被又被重新放回原位,封存在墓穴中。1979年,慈禧墓允许外界访问,当时的经被已经完全腐蚀,显得破烂不堪。

为了保存文物,工作人员将这件被子送到故宫博物院修复保存,直至现在,陀罗尼经被一直存在东陵库房中。于善浦说:“当时盗墓的孙殿英目不识丁,毫无文化,因此,方才错过了这件经被。如今看来,实属为不幸中的大幸。”

可以说,如果这件珍宝被孙殿英发现并掠去,那就真的会造成永久失传了。曾经,被孙殿英盗走的其他字画、雕刻品、宝石等物品,都送给了当时各个军方政要,经过数次战火,早已不知所踪。

墓穴中与陀螺尼经同样贵重的还有香宝香册,此物依然是慈禧物品。

据于善浦讲述:香宝香册是由檀香木制成,但其珍贵并不是在于材料,而是上面的文字。根据清朝祖例,皇室成员去世,尤其是皇帝、皇后这种地位崇高的人物,在死后都会用檀香木制作封号。

正常来说,清朝皇后死后仅能用十六个字概括生平,但在慈禧死后,大臣们在制作香宝香册时,觉得仅凭十六字是总结不了慈禧太后的功绩,遂选择用二十二个字。

自从慈禧墓陵开放以来,展出的文物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慈禧生前所穿衣物、所写字画,甚至,连她使用过的情趣用品都被拿来展示,令人好奇中不禁哑然一笑。

再说孙殿英,他本是混混出身,不学无术,放在战乱年代恰好成了起家的资本。靠着坑蒙拐骗,孙殿英混入军队。1928年,北伐之战中,各方势力在国军横推之下,纷纷溃散,而孙殿英则选择了归降蒋,成为了国军一员。

期间,他的军队驻扎在河北遵化,那里恰好是东陵所在之地,这也使得孙殿英打起了慈禧墓陵的注意。经历过此事,孙殿英算是彻底“名声在外”。他一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反倒是靠着盗墓名臭一时,尽管如此,孙殿英并没有丝毫悔意。

他曾说过:

“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孙中山有同盟会、国民党,革了满清的命;冯焕章用枪杆子去逼宫,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

除此之外,他还为自己的无耻行为找了一堆各式各样的借口,实在令人无奈感叹:人的脸皮为何会如此之厚!

参考资料:

『《慈禧遗物陀罗尼经被首面世 曾被“东陵大盗”遗弃》、《养吉斋丛录》卷二六、《东陵大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