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成立後,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

1910年12月29 日,經辛亥革命後,已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在中國持續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隨之結束。民國成立時,由於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由於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於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萬元紀念銀幣以爲整頓。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在頒佈的"臨時大總統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後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爲主,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這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的由來。

此藏品正面圖案鐫兩面交叉的國旗,左爲鐵血十八星旗,右爲五色旗,中間繫結帶,旗幟飄揚,雙旗上方有五角星裝飾。圈外書一圈英文,左右兩側長枝花飾之。背面爲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圖案,中央豎寫“十文”二字,外圈上方書“中華民國”四字,下方書幣值。整體色澤均一,包漿老道,鏽跡古舊,正反面紋飾清晰,浮雕感強烈,極具藝術美感。字體工整飽滿,圓潤秀氣,挺拔俊美線條優美,紋路細膩,十分漂亮。此幣保存完整,包漿完美,紋飾逼真,凹凸有致,栩栩如生,極具收藏價值。

中華民國雙旗幣是近代中國錢幣中的精品,有着歷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由於歷經百年風雨,此種銅幣存世量極爲稀少,尤其是品相好的更爲稀缺,成爲很多收藏大家追逐的焦點,未來升值潛力巨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