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天气炎热,如何清凉过夏,游泳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现在人们游泳,一般在游泳池、游泳馆,首先是卫生,更重的是安全。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这一批人游泳大都是在洛河,护城河等自然水体中。尤其是洛河滩,是洛阳老城人游泳的首选。

说起游泳,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在河里、池塘里、坡池里学会的。自己学游泳大概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在洛河学会的,那时候,洛阳南关外的河滩比较宽阔,河水比较清澈,河里有成群的小鱼在自由地游弋,小伙伴们在捉鱼嬉戏的同时学会了“狗刨”式游泳,虽然游的不快,并伴随着“扑通、扑通”的脚腿打水声,但毕竟学会游泳了。

小时候学游泳家长看得是很紧的,一般是不让去的,因此,只能是几个小孩相约偷偷地去,若是被家长发现了,肯定是一场臭骂,甚至要挨打。因为那时每家孩子都比较多,尽管没有现在金贵,但水火无情,近怕鬼,远怕水的古训根深蒂固,且那个时候小孩溺水的事经常发生,闹的家长非常紧张,经常敲打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多的家庭,家长看管的尤其严格。

在洛河游泳最好玩的应该说还是逮鱼,大家拿着小网兜,追随着鱼儿的踪迹去捕捞,水很清,河水下面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清澈见底,但鱼儿跑的很快,在头鱼儿的带领下,倏的一下子就不见了,很快又在不远的地方集结在一起了,就这样,鱼儿逗着我们,我们逗着鱼儿,一个下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觉着家长该下班了,赶紧往家跑。

河里的野鱼儿不好逮,后来就发现河边鱼塘的鱼儿好逮,但需要动些脑筋。要先找一个小墨水瓶,在里面放上一些肉渣肉骨头,在瓶嘴上绑一根细长绳。然后把墨水瓶扔到鱼塘中,过上几分钟,把瓶子拉上来,里面就有几条小鱼。如此这般,一下午能逮到好多小鱼儿。带回去后,不敢往家放,就把鱼儿养在大院中间的青石雕刻的鱼缸中,因为当时就住在农校街的“董家大院“中,鱼缸就是董老官家遗留之物。

在洛河游泳一是水面开阔,活动面积大,玩起来很尽兴,另外还有许多好玩的,如挖沙洞,堆沙堆;挖茅草根,洛河滩的茅草根又粗又长,嚼起来有一股浓郁的甜味,是游泳疲乏后一种营养的补充;还有就是河滩离菜农的番茄地比较近,小伙伴们可顺手去摘一些来品尝,那时候的番茄又大又红,吃起来香甜可口,回味无穷,不像现在的,吃起来没有味道。

在洛河里游泳也是有危险的。印象中洛河中游泳最过瘾的地方是二道坝,顾名思义是洛河防洪的二道坝,岸边有许多铁丝网起来的石头块,那里水比较深,水面比较大,水流也比较急,一般是大一点的孩子和成年人才敢去。自己初次到二道坝游泳,因脚探不着底,着实慌了一阵,但很快抓住围石头的铁丝网爬上来了。后来,去游的次数多了,就习惯了。童年的游泳充满欢乐,但也潜伏着危险,只是年少没有感知到罢了。现在小孩学游泳条件太好了,有家长在身边,甚至还有教练,这就是时代的差别。

洛河滩学会游泳,是我们那个时代洛阳老城长大的的男孩共同的记忆和精神财富,这样一项“技艺”,或言“耍活”,伴随我们走向农村、走向工厂、走向部队,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伴随我们从少年,到青年、中年乃至老年。当时并没有把它当成运动项目,随着时光的推移,它真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岁月不老,青春永在;每当念及,感慨万千。

游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和纳凉方式。游泳古已有之。《诗经·邺风·谷风》中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的记载,游泳一词大概出自于此。《庄子》和《列子》中都记载了孔子“ 观于吕梁, 悬水三十切, 流沫四十里, 冤话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 … ” 。孔子问他怎么能有如此高超的游泳本领, 他回答说: “ 吾长于水而安于水。” 生活的需要迫使人们学会了游泳。

坚持游泳数十年来,最大的的感悟是有一项运动并长期坚持真好。随着年龄的增加,激烈的运动已不大适合中老年人,特别是对长期伏案的教育工作者、脑力劳动者来说,游泳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对于心肺功能的提高,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及预防感冒,颈椎、腰椎的保护,四肢的舒展及形体的塑造等有很大的好处。

生命在于运动。人到中年以后,要有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或散步、或打太极、或健身、或舞蹈、或游泳、或瑜伽……不为别的,为的是自己的健康及潇洒地生活,在美着自己、美着别人、美着社会的同时使生命的意义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

河洛人成员

董延寿,男,河南洛阳人。南开

大学博士,洛阳理工学院教授,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

高校优秀社科专家、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学术著作《基督新教在河南的传播与发展研究》、《易学考古论集》、《简帛易卦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2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兼任河南华夏文明研究会副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历史学会副会长、洛阳石刻研究会会长、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馆长。

本文作者:董延寿 | 编辑:贾媛媛 | 法律顾问:牛牪

编发:河洛人新媒体编辑部  |  编审:河洛人编委会

官方微信:河洛人 | ID:HeluoPeople   官方微博:河洛文化

©本文为作者授权河洛人™原创首发,版权归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河洛文化文创基地 | 河洛文化文创联盟发起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