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天氣炎熱,如何清涼過夏,游泳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現在人們游泳,一般在游泳池、游泳館,首先是衛生,更重的是安全。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這一批人游泳大都是在洛河,護城河等自然水體中。尤其是洛河灘,是洛陽老城人游泳的首選。

說起游泳,我們這一代人大都是在河裏、池塘裏、坡池裏學會的。自己學游泳大概是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在洛河學會的,那時候,洛陽南關外的河灘比較寬闊,河水比較清澈,河裏有成羣的小魚在自由地遊弋,小夥伴們在捉魚嬉戲的同時學會了“狗刨”式游泳,雖然遊的不快,並伴隨着“撲通、撲通”的腳腿打水聲,但畢竟學會游泳了。

小時候學游泳家長看得是很緊的,一般是不讓去的,因此,只能是幾個小孩相約偷偷地去,若是被家長髮現了,肯定是一場臭罵,甚至要捱打。因爲那時每家孩子都比較多,儘管沒有現在金貴,但水火無情,近怕鬼,遠怕水的古訓根深蒂固,且那個時候小孩溺水的事經常發生,鬧的家長非常緊張,經常敲打孩子們,特別是男孩多的家庭,家長看管的尤其嚴格。

在洛河游泳最好玩的應該說還是逮魚,大家拿着小網兜,追隨着魚兒的蹤跡去捕撈,水很清,河水下面是大小不一的鵝卵石,清澈見底,但魚兒跑的很快,在頭魚兒的帶領下,倏的一下子就不見了,很快又在不遠的地方集結在一起了,就這樣,魚兒逗着我們,我們逗着魚兒,一個下午不知不覺就過去了,覺着家長該下班了,趕緊往家跑。

河裏的野魚兒不好逮,後來就發現河邊魚塘的魚兒好逮,但需要動些腦筋。要先找一個小墨水瓶,在裏面放上一些肉渣肉骨頭,在瓶嘴上綁一根細長繩。然後把墨水瓶扔到魚塘中,過上幾分鐘,把瓶子拉上來,裏面就有幾條小魚。如此這般,一下午能逮到好多小魚兒。帶回去後,不敢往家放,就把魚兒養在大院中間的青石雕刻的魚缸中,因爲當時就住在農校街的“董家大院“中,魚缸就是董老官家遺留之物。

在洛河游泳一是水面開闊,活動面積大,玩起來很盡興,另外還有許多好玩的,如挖沙洞,堆沙堆;挖茅草根,洛河灘的茅草根又粗又長,嚼起來有一股濃郁的甜味,是游泳疲乏後一種營養的補充;還有就是河灘離菜農的番茄地比較近,小夥伴們可順手去摘一些來品嚐,那時候的番茄又大又紅,喫起來香甜可口,回味無窮,不像現在的,喫起來沒有味道。

在洛河裏游泳也是有危險的。印象中洛河中游泳最過癮的地方是二道壩,顧名思義是洛河防洪的二道壩,岸邊有許多鐵絲網起來的石頭塊,那裏水比較深,水面比較大,水流也比較急,一般是大一點的孩子和成年人才敢去。自己初次到二道壩游泳,因腳探不着底,着實慌了一陣,但很快抓住圍石頭的鐵絲網爬上來了。後來,去遊的次數多了,就習慣了。童年的游泳充滿歡樂,但也潛伏着危險,只是年少沒有感知到罷了。現在小孩學游泳條件太好了,有家長在身邊,甚至還有教練,這就是時代的差別。

洛河灘學會游泳,是我們那個時代洛陽老城長大的的男孩共同的記憶和精神財富,這樣一項“技藝”,或言“耍活”,伴隨我們走向農村、走向工廠、走向部隊,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伴隨我們從少年,到青年、中年乃至老年。當時並沒有把它當成運動項目,隨着時光的推移,它真的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部分。歲月不老,青春永在;每當念及,感慨萬千。

游泳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方式和納涼方式。游泳古已有之。《詩經·鄴風·穀風》中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的記載,游泳一詞大概出自於此。《莊子》和《列子》中都記載了孔子“ 觀於呂梁, 懸水三十切, 流沫四十里, 冤話魚鱉之所不能遊也。見一丈夫遊之… … ” 。孔子問他怎麼能有如此高超的游泳本領, 他回答說: “ 吾長於水而安於水。” 生活的需要迫使人們學會了游泳。

堅持游泳數十年來,最大的的感悟是有一項運動並長期堅持真好。隨着年齡的增加,激烈的運動已不大適合中老年人,特別是對長期伏案的教育工作者、腦力勞動者來說,游泳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對於心肺功能的提高,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及預防感冒,頸椎、腰椎的保護,四肢的舒展及形體的塑造等有很大的好處。

生命在於運動。人到中年以後,要有一項適合自己的體育運動項目,或散步、或打太極、或健身、或舞蹈、或游泳、或瑜伽……不爲別的,爲的是自己的健康及瀟灑地生活,在美着自己、美着別人、美着社會的同時使生命的意義得到昇華!

作者簡介

河洛人成員

董延壽,男,河南洛陽人。南開

大學博士,洛陽理工學院教授,

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

高校優秀社科專家、河南省先進工作者。在《哲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出版學術著作《基督新教在河南的傳播與發展研究》、《易學考古論集》、《簡帛易卦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20餘部。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兼任河南華夏文明研究會副會長、洛陽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洛陽曆史學會副會長、洛陽石刻研究會會長、洛陽古雒齋藝術博物館館長。

本文作者:董延壽 | 編輯:賈媛媛 | 法律顧問:牛牪

編髮:河洛人新媒體編輯部  |  編審:河洛人編委會

官方微信:河洛人 | ID:HeluoPeople   官方微博:河洛文化

©本文爲作者授權河洛人™原創首發,版權歸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河洛文化文創基地 | 河洛文化文創聯盟發起平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