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洛阳有许多自发的民间组织,有的甚至影响还比较大,如红枪会。红枪会的兴起与军阀土匪扰民有关。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抢劫、绑票、勒索危害甚大。群众为了自保,纷纷用最简单的武器如红缨枪等武装起来,村村寨寨几乎都有红枪会。

具体来说,洛阳红枪会形成于民国15年(1926年)1月,河洛民众为驱逐省长岳维峻,联合成立了民间组织“红枪会”。这是一个抗拒军阀、土匪侵扰及苛捐杂税的带宗教色彩的武装自卫团体。洛阳红枪会西起新安,东到偃师,北起邙岭,南到龙门,几乎村村都有。

红枪会,又称红会、红学会,有些地方被政府改编以后也叫民团,是民国时期各种教门武装的统称或代名称。红枪会的仪式,主要有吸收会员与传授法术两种。吸收会员神秘而庄严,传授法术则是宣传“刀枪不入”思想,以此吸引信徒,提高士气,以利打斗。

红枪会组织,最初以村、镇为单位,一村或一镇设一会堂,如洛阳的练庄红枪会、东关红枪会、文庙红枪会、南麻屯红枪会等,亦偶有联合数个小村设一会堂者,由大师兄统领,余称师弟。此后,会员日众,才有二师兄、三师兄等名称。1920年以后,随着红枪会的迅速发展,有些大的红枪会还出现了“团长”、“总司令”、“总会长”等称呼。

红枪会入会是有门槛的,凡入会者,年龄须满18岁,身体健康,意志坚定。入会时,要当场宣誓遵从“十不准”:只准盘功修行,不准对人说法;只准除暴安良,不准欺压良善;只准尊敬师长,不准背师忘友;只准严守约定,不准偷法外流;只准居心正直,不准贪赃偷盗;只准扶弱济贫,不准奸淫妇女……还必须履行一个仪式:新会员被带到清洁小河里,由会首为其“洗礼”,以示“干干净净入会,清清白白做人”。

洛阳红枪会在驱逐陕人省长岳维峻以后势力发展很快,有一段时间曾控制着洛阳的局势。洛阳红枪会有四大会首:东关红枪会首领王维周,城北(主要是北窑)红枪会首领何凤鸣,文庙红枪会首领王连三,关林练庄红枪会首领邓文魁等,他们彼此之间虽然也有有矛盾,但在维护洛阳安全,排斥外人统治方面意见是一致的。

红枪会曾与镇嵩军合作,共同打败了胡憨大战之后占领河南的“国民二军”。紧接着,吴佩孚下令让驻守在陕南白河县一带的张治公以“陕潼护军使”的身份进驻洛阳。最初,张治公的镇嵩军与洛阳的红枪会还能和睦相处,张治公还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镇嵩军中拥有兵力最多的师长。但时间一长,双方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张治公是伊川南衙人,是当年随王天纵揭竿上杨山的结义十兄弟之一,组建镇嵩军后,张治公是核心将领之一,此人心狠手辣,为人狡诈,颇有智谋,敢打硬仗。最初对红枪会采取拉拢政策,当红枪会发展坐大以后,又担心对自己造成威胁。加之红枪会当时确实发展很快,洛阳周边红枪会众有数万人之多,有些会首甚至会员也不把镇嵩军放在眼里,这促使张治公要剪除红枪会。

镇嵩军与红枪会闹翻源于一些偶然事件。一是红枪会的牛车挡住了张治公的汽车,惹得张治公不高兴,要动杀戒。一次,镇嵩军总指挥刘镇华来洛阳视察,张治公到火车站迎接,两人一同坐车回公馆,汽车走进一条胡同,迎面过来一辆牛车,胡同狭窄,卫士吆喝让牛车退回去,赶车人却嚷嚷着让汽车往后退。原来车把式是红枪会的人,腰上系着红腰带。

看到驾驭牛车的红枪会成员如此逞强,不给让路,坐在车上的张治公心里冒火,脸色铁青,觉得在上司刘镇华面前丢了面子,很是尴尬。次日,他在老城青年宫的“陕潼护军使公署”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说:“红枪会太嚣张了,该收拾了!”这是张治公要对红枪会动手的一个预令。

事有凑巧,过后没几天,张治公的一个团长陈定一到老城东大街火神庙看戏,台下拥挤,陈定一踩了红枪会员齐章水的脚,两人打了起来。结果,红枪会的人多,陈挨了打,他扬言要调部队来报复,正在这时,恰遇洛孟偃新宜五县保安大队(实际是红枪会)大队长王连三带着会员出来巡逻,见此情形,自然站在红枪会一边,数落了陈团长几句。陈见寡不敌众,憋着一肚子气回去了。

镇嵩军团长被红枪会所打之事传开后,驻洛镇嵩军官兵皆感羞辱,就寻隙报复。此后,驻洛镇嵩军治安队上街巡逻,总要找红枪会的碴儿。一天,洛阳红枪会团总王连三乘坐黄包车在街上逛游,旁边还坐着其女友。也是该出事,车夫不小心,拐弯太猛了,把女客甩到路边泥坑里。王连三见状十分气恼,抽出手枪朝车夫胳膊上打了一枪,顿时血流如注,惨叫不已。此时,在附近执勤的镇嵩军治安队赶了过来,立即控制了王连三。

张治公抓住机会,小题大做,对王连三稍加审问,遂下令:“杀一儆百,立即将王连三斩首示众!”又下令解散红枪会,并宣布:“谁若借红枪会滋事,格杀勿论!”王连三被杀,红枪会遭解散,惊醒了红枪会众首领,大家迅速串联,决定攻打张治公部队。东关、城北红枪会行动最快,迅速集结一万多人。接着,南乡、西乡红枪会也行动起来,集结五万人马,喊的口号是:攻占洛阳城,活捉张治公!

同红枪会打起来以后,张治公急调王建昭部从临汝增援洛阳。王建昭派王凌云团由龙门东山向洛阳外围进攻,在龙门与红枪会稍有接触,红枪会即退,王进至关帝冢战败邓元魁,并占据邓的练庄寨。第二天,张治公部出城反攻,内外夹击,在关帝冢一带战败红枪会。红枪会是乌合之众,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很快惨败。张治公在洛阳大肆烧杀,洛阳百姓伤亡惨重,陷入灾祸之中。

经过镇嵩军张治公部的一连串打击,洛阳红枪会一蹶不振。后来,冯玉祥驻军洛阳,下令民间不准私藏枪支,否则军法严惩。这样,民间幸存的零星红枪会会员,都趁夜深人静时将枪支、长矛、大刀扔到野地里,洛阳红枪会基本瓦解。镇嵩军同红枪会的冲突,尽管事出有因,但本质上是地方政权同民众之间的纠纷纠纷,再厉害的民间组织也斗不过政府。

客观地说,文庙红枪会首领,洛阳红枪会团总领王连三及红枪会被张治公制裁有些亏。王连三祖籍是洛阳宜阳人,在文化繁盛的洛阳东南隅一带担任红枪会领袖,也是相当有号召力的人物,也曾经为这一地区的安定做过一些贡献。遗憾的是他没有看透张治公只是在利用他们,有用时拉拢,无用时甩开。张治公是个拥兵自重的军阀,又是政府的代言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民间组织一旦超过了一定边界,等来的可能是无妄之灾。

红枪会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山东、河北、河南及洛阳一带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从性质上看亦属于会道门组织。这个组织防匪防盗、反恶霸、抗官兵、抗捐税,反对贪官污吏,保境安民,维持社会治安,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城乡民众的利益,受到了民众的欢迎,故参加的人员比较多,一时间也形成为一种势力,让政府当局也对他们为刮目相待。

更甚者,民国时期的河南及洛阳,是多灾多难的。有旱灾、有水患、有蝗灾,更有人祸,此地区军阀混战,饿殍遍野,盗贼遍地,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红枪会,是城乡人民自发的自联自保组织,客观上对当地的社会治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政府职能缺位的情况下,是一种进步的行为。

在分析红枪会的作用时,还要看到,红枪会是义和团运动的余续,在继承义和团勇敢精神的同时,也有一些迷信、愚昧的东西在里面。事实证明,落后要挨打,愚昧无知永远也强不了国。真正要实现保境安民,必须要社会稳定,国家强大。

红枪会是洛阳近代社会上的一种复杂社会现象,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和诸多研究课题,如伏牛山民变、洛阳匪患、民间打孽、镇嵩军蜕变、洛阳人避难走关西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分析。研究。

作者简介

河洛人成员

延寿,男,河南洛阳人。南开大学

博士,洛阳理工学院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优秀社科专家、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学术著作《基督新教在河南的传播与发展研究》、《易学考古论集》、《简帛易卦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2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兼任河南华夏文明研究会副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历史学会副会长、洛阳石刻研究会长、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馆长。

本文作者:董延寿 | 编辑:张梦秋 | 法律顾问:牛牪

编发:河洛人新媒体编辑部  |  编审:河洛人编委会 

合作: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官方微信:河洛人 | ID:HeluoPeople   官方微博:河洛文化

本文为作者授权河洛人原创首发,版权归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河洛文化文创基地 | 河洛文化文创联盟发起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