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候,洛陽有許多自發的民間組織,有的甚至影響還比較大,如紅槍會。紅槍會的興起與軍閥土匪擾民有關。清末民初,軍閥混戰,土匪猖獗,搶劫、綁票、勒索危害甚大。羣衆爲了自保,紛紛用最簡單的武器如紅纓槍等武裝起來,村村寨寨幾乎都有紅槍會。

具體來說,洛陽紅槍會形成於民國15年(1926年)1月,河洛民衆爲驅逐省長嶽維峻,聯合成立了民間組織“紅槍會”。這是一個抗拒軍閥、土匪侵擾及苛捐雜稅的帶宗教色彩的武裝自衛團體。洛陽紅槍會西起新安,東到偃師,北起邙嶺,南到龍門,幾乎村村都有。

紅槍會,又稱紅會、紅學會,有些地方被政府改編以後也叫民團,是民國時期各種教門武裝的統稱或代名稱。紅槍會的儀式,主要有吸收會員與傳授法術兩種。吸收會員神祕而莊嚴,傳授法術則是宣傳“刀槍不入”思想,以此吸引信徒,提高士氣,以利打鬥。

紅槍會組織,最初以村、鎮爲單位,一村或一鎮設一會堂,如洛陽的練莊紅槍會、東關紅槍會、文廟紅槍會、南麻屯紅槍會等,亦偶有聯合數個小村設一會堂者,由大師兄統領,餘稱師弟。此後,會員日衆,纔有二師兄、三師兄等名稱。1920年以後,隨着紅槍會的迅速發展,有些大的紅槍會還出現了“團長”、“總司令”、“總會長”等稱呼。

紅槍會入會是有門檻的,凡入會者,年齡須滿18歲,身體健康,意志堅定。入會時,要當場宣誓遵從“十不準”:只准盤功修行,不準對人說法;只准除暴安良,不準欺壓良善;只准尊敬師長,不準背師忘友;只准嚴守約定,不準偷法外流;只准居心正直,不準貪贓偷盜;只准扶弱濟貧,不準姦淫婦女……還必須履行一個儀式:新會員被帶到清潔小河裏,由會首爲其“洗禮”,以示“乾乾淨淨入會,清清白白做人”。

洛陽紅槍會在驅逐陝人省長嶽維峻以後勢力發展很快,有一段時間曾控制着洛陽的局勢。洛陽紅槍會有四大會首:東關紅槍會首領王維周,城北(主要是北窯)紅槍會首領何鳳鳴,文廟紅槍會首領王連三,關林練莊紅槍會首領鄧文魁等,他們彼此之間雖然也有有矛盾,但在維護洛陽安全,排斥外人統治方面意見是一致的。

紅槍會曾與鎮嵩軍合作,共同打敗了胡憨大戰之後佔領河南的“國民二軍”。緊接着,吳佩孚下令讓駐守在陝南白河縣一帶的張治公以“陝潼護軍使”的身份進駐洛陽。最初,張治公的鎮嵩軍與洛陽的紅槍會還能和睦相處,張治公還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成爲鎮嵩軍中擁有兵力最多的師長。但時間一長,雙方矛盾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張治公是伊川南衙人,是當年隨王天縱揭竿上楊山的結義十兄弟之一,組建鎮嵩軍後,張治公是核心將領之一,此人心狠手辣,爲人狡詐,頗有智謀,敢打硬仗。最初對紅槍會採取拉攏政策,當紅槍會發展坐大以後,又擔心對自己造成威脅。加之紅槍會當時確實發展很快,洛陽周邊紅槍會衆有數萬人之多,有些會首甚至會員也不把鎮嵩軍放在眼裏,這促使張治公要剪除紅槍會。

鎮嵩軍與紅槍會鬧翻源於一些偶然事件。一是紅槍會的牛車擋住了張治公的汽車,惹得張治公不高興,要動殺戒。一次,鎮嵩軍總指揮劉鎮華來洛陽視察,張治公到火車站迎接,兩人一同坐車回公館,汽車走進一條衚衕,迎面過來一輛牛車,衚衕狹窄,衛士吆喝讓牛車退回去,趕車人卻嚷嚷着讓汽車往後退。原來車把式是紅槍會的人,腰上繫着紅腰帶。

看到駕馭牛車的紅槍會成員如此逞強,不給讓路,坐在車上的張治公心裏冒火,臉色鐵青,覺得在上司劉鎮華面前丟了面子,很是尷尬。次日,他在老城青年宮的“陝潼護軍使公署”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說:“紅槍會太囂張了,該收拾了!”這是張治公要對紅槍會動手的一個預令。

事有湊巧,過後沒幾天,張治公的一個團長陳定一到老城東大街火神廟看戲,臺下擁擠,陳定一踩了紅槍會員齊章水的腳,兩人打了起來。結果,紅槍會的人多,陳捱了打,他揚言要調部隊來報復,正在這時,恰遇洛孟偃新宜五縣保安大隊(實際是紅槍會)大隊長王連三帶着會員出來巡邏,見此情形,自然站在紅槍會一邊,數落了陳團長幾句。陳見寡不敵衆,憋着一肚子氣回去了。

鎮嵩軍團長被紅槍會所打之事傳開後,駐洛鎮嵩軍官兵皆感羞辱,就尋隙報復。此後,駐洛鎮嵩軍治安隊上街巡邏,總要找紅槍會的碴兒。一天,洛陽紅槍會團總王連三乘坐黃包車在街上逛遊,旁邊還坐着其女友。也是該出事,車伕不小心,拐彎太猛了,把女客甩到路邊泥坑裏。王連三見狀十分氣惱,抽出手槍朝車伕胳膊上打了一槍,頓時血流如注,慘叫不已。此時,在附近執勤的鎮嵩軍治安隊趕了過來,立即控制了王連三。

張治公抓住機會,小題大做,對王連三稍加審問,遂下令:“殺一儆百,立即將王連三斬首示衆!”又下令解散紅槍會,並宣佈:“誰若借紅槍會滋事,格殺勿論!”王連三被殺,紅槍會遭解散,驚醒了紅槍會衆首領,大家迅速串聯,決定攻打張治公部隊。東關、城北紅槍會行動最快,迅速集結一萬多人。接着,南鄉、西鄉紅槍會也行動起來,集結五萬人馬,喊的口號是:攻佔洛陽城,活捉張治公!

同紅槍會打起來以後,張治公急調王建昭部從臨汝增援洛陽。王建昭派王凌雲團由龍門東山向洛陽外圍進攻,在龍門與紅槍會稍有接觸,紅槍會即退,王進至關帝冢戰敗鄧元魁,並佔據鄧的練莊寨。第二天,張治公部出城反攻,內外夾擊,在關帝冢一帶戰敗紅槍會。紅槍會是烏合之衆,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很快慘敗。張治公在洛陽大肆燒殺,洛陽百姓傷亡慘重,陷入災禍之中。

經過鎮嵩軍張治公部的一連串打擊,洛陽紅槍會一蹶不振。後來,馮玉祥駐軍洛陽,下令民間不準私藏槍支,否則軍法嚴懲。這樣,民間倖存的零星紅槍會會員,都趁夜深人靜時將槍支、長矛、大刀扔到野地裏,洛陽紅槍會基本瓦解。鎮嵩軍同紅槍會的衝突,儘管事出有因,但本質上是地方政權同民衆之間的糾紛糾紛,再厲害的民間組織也鬥不過政府。

客觀地說,文廟紅槍會首領,洛陽紅槍會團總領王連三及紅槍會被張治公制裁有些虧。王連三祖籍是洛陽宜陽人,在文化繁盛的洛陽東南隅一帶擔任紅槍會領袖,也是相當有號召力的人物,也曾經爲這一地區的安定做過一些貢獻。遺憾的是他沒有看透張治公只是在利用他們,有用時拉攏,無用時甩開。張治公是個擁兵自重的軍閥,又是政府的代言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民間組織一旦超過了一定邊界,等來的可能是無妄之災。

紅槍會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在山東、河北、河南及洛陽一帶的農村村民自治組織,從性質上看亦屬於會道門組織。這個組織防匪防盜、反惡霸、抗官兵、抗捐稅,反對貪官污吏,保境安民,維持社會治安,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城鄉民衆的利益,受到了民衆的歡迎,故參加的人員比較多,一時間也形成爲一種勢力,讓政府當局也對他們爲刮目相待。

更甚者,民國時期的河南及洛陽,是多災多難的。有旱災、有水患、有蝗災,更有人禍,此地區軍閥混戰,餓殍遍野,盜賊遍地,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紅槍會,是城鄉人民自發的自聯自保組織,客觀上對當地的社會治安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當時政府職能缺位的情況下,是一種進步的行爲。

在分析紅槍會的作用時,還要看到,紅槍會是義和團運動的餘續,在繼承義和團勇敢精神的同時,也有一些迷信、愚昧的東西在裏面。事實證明,落後要捱打,愚昧無知永遠也強不了國。真正要實現保境安民,必須要社會穩定,國家強大。

紅槍會是洛陽近代社會上的一種複雜社會現象,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產物。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的空間和諸多研究課題,如伏牛山民變、洛陽匪患、民間打孽、鎮嵩軍蛻變、洛陽人避難走關西等,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挖掘、分析。研究。

作者簡介

河洛人成員

延壽,男,河南洛陽人。南開大學

博士,洛陽理工學院教授,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高校優秀社科專家、河南省先進工作者。在《哲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出版學術著作《基督新教在河南的傳播與發展研究》、《易學考古論集》、《簡帛易卦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20餘部。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兼任河南華夏文明研究會副會長、洛陽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洛陽曆史學會副會長、洛陽石刻研究會長、洛陽古雒齋藝術博物館館長。

本文作者:董延壽 | 編輯:張夢秋 | 法律顧問:牛牪

編髮:河洛人新媒體編輯部  |  編審:河洛人編委會 

合作:洛陽師範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官方微信:河洛人 | ID:HeluoPeople   官方微博:河洛文化

本文爲作者授權河洛人原創首發,版權歸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河洛文化文創基地 | 河洛文化文創聯盟發起平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