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同盟會第一位女會員、中國女權運動領袖、頗具影響的女報人,她還是參與“創立民國的巾幗英雄”,被康克清譽爲“一代女魂”而青史留名的唐羣英。

而她,沒有全名,只有“曹氏”的表述,在《唐羣英家風揄揚集》這本三十多萬字的書裏,有關她的描述只有寥寥一千字。但從這一千字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一位聰慧的妻子,一位開明的母親,一位賢能的女性……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唐羣英這位“寂寂無名”的母親。

支持丈夫卸甲歸田

根據記載,曹氏生於1839年,當時曹家在湖南衡山屬於書香門第,她自幼飽讀詩書。1858年,19歲的曹氏嫁給唐星照。33歲那年,唐星照被薦升江西袁臨協鎮都督府提督,曹氏誥封爲一品夫人。正是平步青雲之時,唐星照卻以戰傷和母病爲由,三次上書陳情,請求解甲歸田,終被獲准退役。

丈夫請辭之時,曹氏還只有28歲。一個年輕的妻子,面對丈夫這樣的決定,一般是很難認同的。然而,曹氏沒有因爲名利而阻攔丈夫的決定,而是在唐星照辭官後,陪伴在其左右,在衡山小村莊裏相夫教子。

書中記載:“唐星照回鄉居住後,捐獻良田,倡修道路、便橋,便利交通;逢初一、十五定期開倉賑濟貧民;獻出四十生辰所收禮金,在村口孟公坳興建了一座涼亭,起名‘仁壽亭’,供過往行人歇息,免費提供茶水。好善樂施之舉,衆口皆碑……”這些善舉雖然沒有曹氏的名字,但也可以看出她是心地善良的女子,也是非常聰慧的妻子,沒有她在背後默默支持,丈夫做不了這麼多的好事。

默許女兒舞刀弄劍

有人說,一個好母親就是一所好學校。在六個子女中,曹氏對三女唐羣英的關愛,也充分展現了她作爲母親的開明。

唐星照回鄉後修建家宅“三吉堂”,擴建書房“是吾家”,請名師前來教育子女。他打破重男輕女的習俗,爲四個女兒取名希孟、希範、希陶、希歐,其意就是希望她們學習孟子、范仲淹、陶淵明、歐陽修,個個成爲學有所用之人。其四個女兒、兩個兒子先後在“是吾家”接受開蒙教育,學習詩書禮樂。

唐羣英,也就是三女兒希陶,並不願當傳統意義上文靜秀氣的“千金小姐”,而是有一股男兒氣概。她常常組織周邊的孩童扮作宋軍、遼軍“打仗”,並自稱“穆桂英”掛帥出征,迎戰“遼軍”。從軍營中走出來的唐星照對女兒的英武豪氣非常讚賞,親自教她習練劍法,安排專人當她的馬術教官兼隨行親兵。作爲母親的曹氏,看到丈夫把女兒當成兒子來教,沒有反對。

當時,女子都要纏足,名門千金更得有一雙“三寸金蓮”。關於“裹足”一事,現在流傳比較多的版本,都是說唐羣英在裹足之後,扯掉裹腳布,被母親發現後,又強行裹了起來,幾經纏纏扯扯,由於反抗有力,終於成了個半大腳。對於這樣的表述,是值得質疑的,在那個時代,一個母親真想讓女兒裹足,小小年紀的孩子哪裏抗拒得了?

如果說,在唐羣英年少成長的歲月裏,難以看到曹氏對她的影響,那麼唐星照病逝後,曹氏獨自主持唐家事務,以及唐羣英成年後,曹氏爲唐羣英所做的許多事情中所展現出來的開明和賢能,在那個時代是十分難得的。

接納女兒“大歸”孃家

1890年,唐星照去逝,51歲的曹氏開始撐起整個大家庭。二子四女需要照顧,二百餘畝良田等家業要好好打理,唐星照的慈善之舉要延續……雖千頭萬緒,但都被曹氏安排得妥妥貼貼。

唐星照病逝後的第二年,20歲的唐羣英遵父遺命嫁與湖南湘鄉(今雙峯)曾國藩的堂弟曾傳綱爲妻。剛過幾年,丈夫和孩子便相繼病逝。按照當時的封建傳統和曾家的族規,她要在婆家守節,這纔不失“名門閨秀”的品行。

但唐羣英生性豪放,蔑視舊禮教。面對這樣的局面,唐羣英決定,要衝破夫死守節的封建桎梏,離開夫家。但到哪裏去呢?

1898年,曹氏力排舊俗偏見,果斷決策,決定接納三女羣英“大歸”孃家。於是,27歲的唐羣英回到了衡山孃家,再一次住進“是吾家”。

6年後,1904年,曹氏得知唐羣英立志赴日求學時,雖然不知日本在何地,她卻明確表示支持女兒遠渡東洋,主持家庭會,提出給不再婚嫁的唐羣英平分一份田產。要知道那是一個女子在孃家沒有繼承權的封建社會,曹氏的這一決定,十分罕見。

隨後,唐羣英回國與王昌國、方君瑛、沈佩貞等一起組建“女子後援會”。爲了革命工作之需,唐羣英除了爭取官費補貼,動員社會賢達捐助之外,還變賣了母親做主分給她的財產,到北京、湖南辦報興學。其辦學熱情之高,辦校數量之多,在中國婦女教育史上首屈一指,爲振興中國女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對於唐羣英的舉動,曹氏雖不懂,但一直默默支持着,直至她生命的最後一刻。

1918年冬,這位心地善良、賢能開明的老人,病故於“三吉堂”。這一年,她79歲。雖沒有留存全名,但在兒女心目中,唐氏家族中,她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後人皆以“曹太君”這個令人敬仰的雅稱傳頌。

今天,大家在傳承唐羣英精神的同時,不應該忘記她那位偉大的母親——“曹太君”。而歷史的進程也告訴了大家,沒有“曹太君”,難有唐羣英。

文/林新華

編輯:小Y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