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常見歷史課本,提到英國近代史,強調的都是階級鬥爭因素——這個因素固然很重要,但另一重大推動力——英國的宗教矛盾,也是不可忽視的。

英王亨利八世

這要從英王亨利八世說起。亨利八世和過去的英王一樣,也長期認可羅馬教廷對英國宗教甚至政治事務的影響力。他爲了討好教皇,還曾撰寫文章批判當時對天主教構成巨大威脅的新教。但事情很快起了變化。起因是:亨利八世的第一個老婆遲遲沒有爲他生下男性繼承人,於是他想離婚,而這需要羅馬教廷在宗教道德上的支持。亨利八世仗着以往和教廷的良好關係,本以爲這事很好辦。卻不料教廷不敢得罪西班牙王室(亨利八世的老婆來自西班牙王室)。結果離婚未能得到教皇的支持。

羅馬教廷的態度激怒了亨利八世。而亨利八世的相好——第二任王后的候選人,偏偏又是個狂熱的新教徒。在她的慫恿下,亨利八世乾脆斬斷英國教會和羅馬教廷的關係,宣佈英王爲英國基督教領袖。這樣他就有權自行決定離婚問題。

亨利八世第二個老婆安妮·博林,原爲亨利八世的侍女

亨利八世就這麼成功離婚了。但不久,他卻把第二任王后砍了頭。此後他又娶了幾個老婆,其中也有天主教徒。但天主教卻並未因此在英國復辟。原因很簡單:通過和羅馬教廷翻臉,亨利八世不僅得以離婚,還撈到了其他很多好處:首先,英王成了世俗和宗教兩方面的領袖,權力比過去更大;其次,亨利八世還順帶沒收了大量修道院的財產——據說當時全英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土地都歸教會所有。這麼大一筆財富,大大緩解了在戰爭和享樂方面揮霍無度的英國王室的財政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從教會手中沒收的大量土地和財富,並沒有在王室手中停留太久,而是很快又大量轉賣給士紳階級。這就爲亨利八世的所謂宗教改革創立了一個巨大的既得利益階層。在亨利八世死後,繼承他寶座的子女們有的信奉天主教,有的信新教。他們彼此之間鬥來鬥去。但總體而言,英國還是新教在政治勢力上佔着優勢。

亨利八世

到後來,新教中又誕生了一個更極端的派別——幾乎排斥一切世俗享樂的所謂清教徒。這股勢力甚至強大到把對天主教較爲親近的查理一世推上了斷頭臺。清教徒頭子克倫威爾雖然被歷史譽爲革命者,實際卻是個比英王更殘酷暴虐的獨裁者。在他的統治下,英國人差不多被剝奪了一切樂趣——於是他一死,英國人又把查理一世的兒子請回來當國王,也就是所謂“快樂王”時代。但查理一世的後代們,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親近天主教。而這是新教勢力已根深蒂固的英國政界所不能容忍的。結果查理一世的後代還是被趕走了。以後的英國,寧可找一些信奉新教的外國人來當國王,也不肯要天主教徒的英國本土國王。另一方面,曾殺掉查理一世的新教最極端派別——清教徒,也被從英國趕了出去(或者自己溜走),未來還建立了一個新國家——美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