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东河】包头百年老店之华资实业——酿造甜蜜的事业(一)

华资实业:酿造甜蜜的事业(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为解决全国人民,特别是华北地区人民食糖不足的问题,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根据国家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在华北部分地区试种甜莱、建糖厂。

今年90岁的侯因芳,一辈子都与糖结缘,“这是一份甜蜜的事业。”说起往事,侯老的脸上不由得会浮现出笑容,眼神也变得更神采奕奕。可忆起往昔岁月,创业的路并不甜蜜。

1951年,毕业于华北大学农学院糖业专修科的侯因芳被分配到中央轻工业部糖业组工作。第二年,华北地区要筹建糖厂,20多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被抽调到华北糖厂筹备处。1950年,轻工业部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察,在晋、察、绥远省勘察厂址。最终,选定了京包线靠近包头市的磴口站(现东兴火车站),作为华北糖厂厂址,即原包头糖厂现在的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1952年4月,在北京成立华北糖厂筹备处,受轻工业部糖酒工业管理局直接领导开始筹建工作,同时引进国外在20世纪50代先进水平的成套甜菜制糖机器设备,在华北地区发展甜菜制糖事业。轻工业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为筹备处选派了一批旗、县、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还陆续分配给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侯因芳就是随这批建设大部队来到了华北糖厂,负责原料——甜菜的考察与试种。

筹备过程中,试种原料甜菜是候因芳主要负责工作。“我和工友一起沿线布点,每到一个村就找几亩地试验,还在沙尔沁乡筹建了糖厂的甜菜试验基地。”当时,因为交通不便,也没有交通工具,扎根在甜菜试验基地的候因芳与工友们十几天才能回一趟厂里,往返多数是步行,幸运时最多搭乘个牛车。

在黄沙漫漫、乱石遍野的荒滩上搞建设,吃住、办公都在临时工棚,夏季骄阳似火,严冬滴水成冰。那是真苦呀,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都在努力工作。“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建起糖厂,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回忆起当年,侯因芳仍是热血澎湃。

天道酬勤,在国内外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华北糖厂于1954年11月基本完成了各项主要的建筑工程。

1955年9月28日,轻工业部糖酒工业管理局批准“华北糖厂”正式更名为“包头糖厂”。1955年10月1日,糖厂开始负荷试机。10月24日正式生产。“全厂职工高兴极了,隆重地召开庆祝会。市里领导也亲临现场,附近村里农民也来了,包头市有名的晋剧表演名角水上漂也来唱戏,小白玉霜也来唱戏,包头市各大媒体的记者来报道的也很多,食堂伙食也改善了。我们作为建设者,当然更高兴了。”

第一袋印有“草原”牌的白砂糖生产下线,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年11月经国家鉴定验收,12月7日批准投入批量生产,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从此,“草原”飞遍大江南北,成为包糖人的骄傲,成为包头人的骄傲。

来源:《包头百年老店》

本文作者:张建芳

长按扫码可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