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統計了2017年日本各主要製藥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市盈率。我們藉此來觀察市場的定價規律。

可以看出,大市值的公司,整體上平均毛利率更高,PE更高,說明更受市場青睞。原因何在?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小公司成長性難道不是更好嗎,不該享受更好的估值嗎?

你以爲的不總是你以爲的。真相總是藏在數據裏。

老齡化不斷加重的時代,醫療需求大增,醫保總量增幅有限,控費力度加大,只做低水平仿製藥的企業,產品標準化,沒有定價權,只能拼成本,大部分逐漸死亡或被兼併,最後具有原料藥和製劑一體化的企業才能生存。生存得相當辛苦。自然給不了高估值。

只有療效更優的創新藥,或者製造工藝高難度的品種才能帶來競爭優勢和議價能力。高毛利率的背後是高額的研發投入。日本大企業的研發投入都在營收的20%左右,武田、第一三共和安斯泰來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進行研發。這些是小公司做不到的。小公司的最佳生存之道是,構建可以獨當一面的技術平臺。比如參天製藥的滴眼液,久光製藥的透皮貼等等,這些藥企憑藉一招鮮,依然活了下來並做出了名氣。值得國內中小企業學習。

據統計,創新藥全流程花費,研發大概佔20%,銷售推廣費用和品牌維護要佔40%。小公司即便出來新藥(First in class例外),大多也支付不起推廣的費用。大企業則具有從初期研發-臨牀試驗-生產-銷售渠道全流程的經驗及資金實力,更善於宣傳自家產品優勢,給醫生提供更好的藥學服務,強化了品牌效應,隨着產品數量的增多,邊際營銷成本下降很快,規模優勢明顯。

另外,與信息產業不同,醫藥行業新品研發週期長,監管嚴,不會突然出現顛覆性產品,渠道建設專業性強、成本高。即使出現CART類的突破性技術,相關初創公司考慮到監管及渠道,也更傾向於和巨頭合作或被併購。

以上幾個因素就形成了現在的局面:大力投入研發,創新突出的企業受市場追捧,估值高。而純仿製藥企業,市值小,估值低。目前日本百強藥企市場佔比75%,中國僅僅23%,集中度提高空間巨大。但是,縱觀日本藥企,沒有純粹靠仿製藥做到世界前列的,也沒有完全放棄仿製藥的純粹創新大藥企。銷售管線就如同一條高速公路,創新藥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完全放棄了仿製藥,路上只跑幾輛車,再牛X的產品,銷售運營成本都會很高。

值得重點強調的是,近年來,無論在療效上,還是利潤率及估值上,生物藥呈現出對化學藥的壓倒性優勢。

日本生物藥企業龍頭是中外製藥,是抗體研發製造及營銷的先驅。2002年被羅氏控股後,單抗研發管線進一步加強。中外製藥營收不及武田一半,2017年市值僅武田的六成,但2018年市值就超過武田雄踞榜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前沿科技領域的弄潮兒也是資本市場的明星。

單抗、細胞治療以及基因編輯是醫藥領域科技進步的前沿,大規模工業化可期。未來中國醫藥領域的頂級市值公司,必然出現在在這幾個方向重點佈局的企業。就目前上市公司而言,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星醫藥子公司復宏翰林和海正藥業子公司海正生物,處在第一梯隊,有新藥報產上市的只有恆瑞的PD1單抗和海正藥業的阿達木單抗。科倫藥業和麗珠集團起步較晚,也在追趕。再加上百奧泰、君實生物、三生製藥和金斯瑞生物科技,這些企業都值得我們重點關注,密切跟蹤研發進展。他們基本代表着中國製藥業的未來,值得享受更高的市盈率。中國生物製藥走的是梯瓦製藥的路子,研發投入很大,做精做專,數千億市值可期。華海藥業屬於純仿製藥公司,近些年研發投入4億,處於第二梯隊。合理估值不應太高。

中國和日本很多方面都極爲相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白了日本製藥業的估值分佈規律,對我們投資國內製藥企業極具參考價值。(作者:自然視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