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0人對話40年」李惠君:用“心”守護健康

這裏,是新中國的第一批專科醫院;

這裏,是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

40年來,它與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休慼與共,見證了中國心血管領域的“領跑奇蹟”。

用“心”守護健康,用文明爲愛護航。

中國文明網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

系列訪談節目《40人對話40年》

本期對話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黨委書記 李惠君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黨委書記李惠君做客中國文明網,接受《40人對話40年》欄目專訪。中國文明網 榮毅 攝

記者:李書記您好,說到改革開放,相信1978年對阜外醫院來說應該有特別的意義吧。

李惠君:1978年,當時原衛生部正式命名阜外醫院的名稱,叫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這個名字有兩個特點:一是研究所和醫院一體化的模式初步成型;二是預示着中國第一家心臟專科醫院正式成立。也許當時的領導人就已經意識到了40年以後中國的醫院絕對不僅僅是治療,還要有研究,實際上這40年我們阜外醫院也一直是這麼做的。

記者:院所一體化。

李惠君:是的,院所一體化。我們第一任院長吳英愷院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心血管病流行病室。過去大家認爲流行病就是傳染病,但實際上現在看來流行病是一種疾病的流行趨勢,比如說現在的心臟病就符合這種流行趨勢。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現在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當時設了這麼一個流行病研究室,爲未來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應該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記者:我們瞭解到阜外醫院是在1956年建院的,那從1956年到1978年這一段時間又經歷了哪些?

李惠君:阜外醫院的前身是解放軍胸科醫院,1956年集體轉業到地方成立了以心、胸、肺爲主的一家專科醫院。當時人才都是從協和、部隊來的一批非常優秀的醫生,我們當年23位學科創始人基本都是建院初期的老專家。他們不僅僅是醫院的學科創始人,應該說還是中國心血管領域的學科創始人,貢獻非常大。中國第一例搭橋手術是1974年由郭家強院長完成的。還有中國生物瓣膜,還有很多很多新技術都是由我們醫院的專家在中國首次完成的。

記者:我們之前聽說過一個說法,從我們心血管學科建設這個方面來講,阜外是從之前的“跟跑”發展到“並跑”,再到現在“領跑”的地位。您怎麼看待“三個跑”的變化?

李惠君:自1978年以來,阜外醫院不斷創新醫療技術,放眼世界奮起直追,填補多項國內空白,醫院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這些都源於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自2012年以來,醫院開展了在國際領先地位的複合手術技術,包括心臟移植、心室輔助裝置、自制人工心臟等技術在內的晚期心臟病綜合治療,經皮左心室重建減容術,CT動態負荷心肌灌注新技術量化評價心肌缺血的臨牀應用,可植入式心室輔助裝置用於急慢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技術等多項新技術新項目,引領國內心血管診療技術發展。

特別是在2017年,阜外醫院自主研發中國首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成功救治三例危重患者。該技術不但填補國內人工心臟領域的空白,更標誌着我國在應用人工心臟救治心力衰竭的領域邁出了跨時代的紮實一步,爲廣大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獲新生帶來希望。

過去我們派專家出去學,很多技術、產品也是從國外引進的,現在我們每年向國際大會上進行的學術轉播幾百場,很多發達國家也派醫生來我們這學,我們有了自己原創的技術、產品,越來越多的獲得了國際同行的矚目。

記者:去年阜外醫院又獲得了一項新的榮譽,被評爲了“全國文明單位”,您怎麼看待這份榮譽?

李惠君:阜外的榮譽稱號可以達到三位數或者四位數,但是“全國文明單位”是我們最看重的榮譽之一。這和阜外醫院的歷史有關係,因爲阜外醫院在歷史上就非常重視文化的傳承和建設。特別是十八大以後醫院黨委對文化建設非常重視。我們立足於“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創造了“三級學習體系”,也創造性地提出了“五型黨組織”建設,另外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記者:我覺得就像您所說的,我們是把黨建工作和醫療文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助推咱們醫院的精神文明建設。

李惠君:我們在門診擺放的各種自助服務機,通過自助服務機可以掛號、預約、繳費,可以辦一些過去要在窗口排隊等待的事情,包括取片等等,目的就是方便患者、方便就醫。可能好多老年人不太會用這個。

記者:對,那怎麼辦呢?

李惠君:去年我們在黨團員中提出了“班前早到一小時”,鼓勵大家參加門診志願服務,就爲這些老年人服務。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黨委書記李惠君做客中國文明網,接受《40人對話40年》欄目專訪。中國文明網 榮毅 攝

記者:聽說咱們曾經出了醫術精湛、德才兼備的大醫,您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兩個故事。

李惠君:阜外醫院建院時間不長,60多年,但是在阜外醫院這個小院裏頭我們先後出了六位院士。第一位院士是吳英愷院長,他是我們第一任院長。他創建了三所醫院,在建國以前,協和醫院科主任裏唯一的一箇中國人就是吳院長。他經常對年輕人有一個提法,就是說一個人要講精神,做事一定要認真。他有句話“我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做到底,不做好我誓不罷休、不放手”。近期又出現後續的二代人或者三代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我們的現任院長鬍盛壽院士,他是工程院院士又是全國政協委員,但他最喜歡的稱呼就是“胡大夫”,他常說“功夫在師外”。因爲我們都是外科大夫,看他手術就像看一個藝術表演,他對藥理、病理也非常精通,他的學生也是遍佈全國各地。在這些大師的帶領下才有了阜外醫院的今天。

記者:是。書記,這裏有一個報道要向您求證一下。有一篇報道說,全國有60%以上的心血管專科的主任曾經在咱們阜外醫院進修或學習過。這個數據準確嗎?

李惠君:應該說比這個數字還大。我們這幾年,除了60%的主任在阜外醫院學習進修過以外,這是指心外科,我們還向外輸送了一批人,我們一直堅持“大人才觀”,是講人才流動。

記者:人才流動?

李惠君:對。過去有句話叫“流水不腐”,通過人才流動把人才的工作做到極致,我們有出有入,這幾年輸送到外面的心臟專家有上百例,同時我們也有幾十例專家從全國各地或世界各地引進來。

這樣做既盤活了人才的儲備,又提高了整個醫院或者整個國家的心臟專科水平。

記者:在採訪您之前我們在網上做了一個小調查,一共有1326位網友參與調查,其中有57%的網友關注到了一個問題:“看病難”。

李惠君:“看病難”的問題實質是中國優質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就是大醫院、高級醫生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普遍有個心理,得病了希望找到最好的專家,那麼就到最大的城市,到北京、到上海來看病,所以人爲地導致了“看病難”。現在我們也在積極地想辦法,在努力做。比如說院內通過各種設施,自助機、預約掛號、加班加點,週六不休息,分中班、晚班,病人特別多的時候我們中午也不休息,晚上有時候加班到10點,但這只是杯水車薪。

我們現在把眼光放在京外,有幾個項目。第一個,我們利用1982年開展的心血管技術培訓中心這個模式,現在和80幾家醫院開展了“醫聯體”建設。通過遠程會診、專家到現場,解決了當地患者看病難的問題。第二個,建了兩個分院,就是委省共建。其中一個是雲南阜外醫院,1000張牀,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雲南省政府共建,阜外醫院負責運營,當然主要還是靠當地的醫生護士,我們專家也參與,現在我們有幾十位專家在雲南阜外醫院。這家醫院的建立是爲了讓當地百姓受益,同時也爲了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爲東南亞國家做一些服務。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黨委書記李惠君接受《40人對話40年》欄目專訪。中國文明網 榮毅 攝

記者:能不能給我們廣大網友提幾點建議,我們在平時生活工作當中,關於心血管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李惠君:當年,吳院長牽頭在首鋼做了一個調查,我們找出來了影響高血壓或者心臟病的發病因素,這些因素後來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爲“首鋼模式”,就是通過飲食,比如說少鹽、少喫含脂肪高的食物、適當增加運動、不吸菸、少喝酒或者戒酒,通過這種模式,適當加強鍛鍊,心臟病患病幾率是可以下降的。現在是老年人很重視,年輕人反倒不在乎,所以我們還是希望所有人都能重視這件事。什麼都是早治療、早預防,效果會更好。

記者:平時一定要管住嘴的同時邁開腿,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健康有一個儘早的預判。

李惠君:對,自己的健康自己說了算。

記者:今年8月19號是中國首個“醫師節”,習近平總書記也專門作出了重要批示。這個醫師節咱們阜外的醫生們是怎麼度過的?

李惠君:2016年8月19號,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作了講話,講話很感人。他提倡“全民健康”的理念,就是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而且提到了要把衛生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中。“醫師節”之前,很多工會、共青團就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我們拍了一個小短片。

【視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致敬“中國醫師節”宣傳片。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提供

記者:這都是在咱們醫院取的實景。

李惠君:對。都是在手術,這是主動脈替換手術。

這個是放鋼絲,放導管,放支架。

這是我們門診的一個窗口。

這是我們的門診大廳,每天人來人往。

中間切口是術後一個小切口。

這是觀察病人的尿量,從病人的尿量判斷病人的器官恢復情況。

這個是戴着呼吸機。

這是在做心臟外科手術。心臟外科手術需要戴一個四倍的放大鏡。

這是個介入手術。

這個鉛衣,重30斤,脫下來以後後背基本都是溼的,所以醫生很辛苦。

這個是我們一個放射科醫師,她每天要看將近300個CT片子。你想,一個人長期在熒光屏下,她的眼睛什麼感受。

這是阜外的急診,我們每年最重要的部門就是急診室,因爲大量的急診病人都在這裏搶救。

記者:爲了病人他們確實犧牲了很多。

李惠君:是。如果你給醫生朋友發微信或者打電話他不接,你要理解,因爲他在手術室,是不允許把電話帶到手術間的。我們都是出了手術間馬上回電話,或者下了手術檯回到更衣間再回。

這是我們的王旭教授,獲得了“中國好人”稱號。醫生太辛苦了。

這是我們CT科主任。

這都是真實的瞬間。

記者:向所有的醫生致敬!

李惠君:謝謝!

記者:有媒體曾經這樣形容心臟外科醫生,說大家是在“刀尖上跳舞”。

李惠君:“刀尖上的舞者”。因爲心臟手術,一個是風險程度很大,再一個要求的技術嫺熟程度很高,稍不謹慎或者病人心臟很大就容易出現出血或者其它變化。做心臟手術的時候病人心臟是不跳的,是用體外循環代替,一旦出現情況,醫生的心臟就跳得特別快。“他(的心臟)不跳了,我的心臟一直在快速地跳”,所以說很緊張。

記者:您這樣一說,我真的覺得醫生太偉大了。

李惠君:這就是我們每一個醫生的信念,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找到你的患者。

【視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黨委書記李惠君寄語。來源:中國文明網

識別圖中二維碼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觀看訪談視頻↑↑↑

圖/文來源:中國文明網

親,往期精彩回顧,劃重點咯~~

>>文明創建再出發 | 2018年楊浦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全體會議召開

>>當美國硅谷遇到“上海硅谷”:楊浦區委書記帶隊,20家企業組團爲海外人才送去招賢帖

>>【喜訊】楊浦這些無償獻血的單位和個人獲得全國先進!有你認識的嗎?

>>應勇市長走進楊浦的新老小區,只因這件事關係千家萬戶!

>>墨汁爲什麼這樣甜?來楊浦的這棟小樓探尋答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