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招胜有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分辨,因为群众根本分辨不了。

  彩虹玉米,印第安人培育的古老品种

  然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转基因玉米都是骨骼清奇、“人”赋异禀的品种,比如可以生吃的甜玉米、糯玉米、彩色玉米等等,这些争奇斗艳的玉米品种俺们祖祖辈辈都没见过,肯定是转基因的啦。

  可以用作文玩的玉米品种,摄于河北

  可是祖祖辈辈又能上溯到什么时候呢?玉米非我中土原产,乃是远涉重洋的舶来品,其祖籍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洲。哥伦布船队把玉米种子带回了欧洲,从而在全球扩散开来,成为产量最高的谷物(没有之一),传入中国的时间不可能早于明代。

  农业发展史上有一条规律,农作物的原产地(或附近)拥有更多的品种多样性,玉米亦是如此。中美洲的原住民们培育出了各种各样的玉米,如爆裂玉米、硬质玉米、粉质玉米、马齿玉米、甜质玉米、有稃玉米等等,如果把这些形态各异的玉米摆在某些人特别是翠芬们面前,他们简陋的脑回路中肯定会浮现出一个词汇:转基因。

  培育玉米品种用得上转基因技术吗?一般来说,杂交技术就够了。玉米在杂交育种方面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其雄花序和雌花序相互独立,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乱点鸳鸯谱”,而不必像搞杂交水稻一样需要寻找什么“雄性不育株”,省却了无数的麻烦。而且,玉米基因组本身的特点使得它更容易发生变异(主要和转座子有关),出现性状各异的品种简直就是顺理成章。我国对世界玉米种质资源亦有贡献,蜡质玉米(即俗称的糯玉米)就是我国南方劳动人民培育出来的。

  拍摄者:中国樱花种质资源-司家朋

  来看一眼玉米野生祖先的真容,就知道玉米有多么善变了。上面三张照片中的植物,即玉米的野生祖先,类蜀黍,也叫大刍草。虽然其茎叶和雌雄花序都有玉米的神韵,但果穗却和玉米迥异。学者们曾对玉米的野生起源争论不休,但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终于确定了一个事实:我们吃到的所有玉米,都是大刍草的不肖子孙。

  摄于即墨

  大刍草的瘦弱单薄,和玉米的丰腴饱满,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上,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都或多或少和它们的野生祖先不同,人们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改变了它们的基因,产生了更有利于人类的性状。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作物的驯化过程也属于广义的转基因,我们又何必惧怕转基因食品呢?

  目前转基因技术在玉米上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抗虫和抗除草剂。这两种均是直接有利于玉米生产者,可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农民除草的劳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间接有利于消费者。转基因技术主要用在生死攸关的大事儿上,“转”进去的外源基因既不参与外形发育,也不参与有色物质的合成,故从外观上与非转基因作物一般无二,无法简单地予以分辨。

  要想分辨也不是不可以,必须借助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从蛋白质、基因组DNA和转录组RNA等三个层面来判断是否转基因产品。这事儿咱们能办得到么?显然是办不到的。有一种简单快速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转基因检测纸条,就像检测怀孕的试纸条一样,目前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均有相应的试纸条,有兴趣的不妨搜索一下。

  思考题:玉米种子为什么要涂成蓝色(或其它彩色)?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必要试图分辨。我国没有批准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但可以进口转基因玉米产品。经过严苛安全测试的转基因产品,和传统的非转基因产品实质等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安全,这是学界的主流共识,绝不是CYY之类无知宵小可以推翻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