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綿陽10月25日電(記者 宋豪新)10月24日,在寶成鐵路上行線K385處的上寺隧道上方,6名身着橘黃色工作服的工務段工人從山頂上懸垂下來,一條白色的安全繩索是他們所有的保障,他們的腳下是50多米的山崖,而山崖邊則是滾滾而下的湍急江水。

據隨行的工程師張文超介紹,這些在山上作業的是寶成鐵路綿陽工務段竹園壩危石整治工區的工作人員,他們被稱爲高山上的“蜘蛛俠”,通過給山上的危石貼“身份證”,進行搜山掃危。

該段鐵路線路修建在風化頁岩的地質結構上,山上的石頭有風化掉落的危險,影響鐵道線路安全,這樣的石頭稱之爲危石。爲了保障線路安全,及時發現並迅速處理掉這些危險的石頭,綿陽工務段竹園壩危石整治工區就這樣孕育而生。

竹園壩危石整治工區座落在四川青川縣劍門山腳、清江河畔,這個小院遠離大城市的聒噪,涼爽幽靜。付光軍,是危石整治工區的工長,今年43歲,已在這裏工作了24個年頭。當天,他帶領着職工對寶成線上行K385公里處的的山頭進行巡視,檢查懸掛在山上的主動防護網和被動防護網是否牢固。

“我們一年有300多天都在山上檢查,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的熟悉,我們的工作就是及時發現危及行車安全的孤石危巖,並及時進行清除或加固處理。” 付光軍說。

主動防護網是鐵路防禦崩坍落石的最有效的手段,當出現孤石危巖坍落的時候,主動防護網像蜘蛛網一樣把他們包住,付光軍他們對主動防護網的檢查是對每一個接點,張力器是否完好進行檢查,懸掛着的作業人員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大約有50米,再加上山谷間不時刮來大風,整個人隨風搖晃。“有人開玩笑說,我們就是孤石‘敢死隊’,每一次懸掛作業都彷彿是在和‘死神’打招呼。”付光軍說。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檢查,確認沒有險情,付光軍和同事們在山上簡單喫個便餐後又開始新的工作,他們用捲尺測量危石裂縫寬度,觀察危石與母體岩石病害發展程度,再與以前的數據進行對比,確認是否發生了變化,然後再用手持移動終端把檢查信息上傳至防洪辦信息終端。“還好沒有發生變化,如果發生了變化,我們會根據每個石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是修建擋牆進行支撐,還是就地破碎處理。”付光軍說。

據瞭解,近年來,該段加大了防洪投入,爲了方便職工檢查修建了水泥道路、加裝了防護繩,同時,通過無人機排查人跡罕至的山體,爲搜山掃石工作帶來了便利,也保障了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60年來,這支隊伍常年活躍在寶成鐵路上方的大山之中,每天他們都要扛着工具,攀巖10餘公里山路,查危石、排險情,用他們的青春見證寶成鐵路的變化,用他們的汗水堅守住旅客的平安回家路。60年來,他們多次發現危巖體並及時處理,管轄的近100個山頭,450多處危巖體沒有發生過一次因落石而影響行車安全的事件。

“掃危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改革開放以來,時代在改變,科技在進步,但這羣人紮根大山的精神從未改變。青山依舊人未老,一個個危石、一座座山頭、一張張防護網見證着這羣危石工們的堅韌與堅守。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