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票证,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飞机票、火车票、电影票等等,但你知道粮票吗?就是买粮食,除了钱以外,还必须持有的票证。

(网络配图 与本文内容无关)

粮票,20世纪70年代之前生人都不陌生,80年代生人或许也接触过,至于90后、00后,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今天的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就来说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票证--粮票。

楼松林收藏的粮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一市斤、五市斤、淮南市粮票三十市斤.......在城东街道祥兰村村民楼松林家中,收藏着几百张全国各地的粮票,这些粮票色彩鲜艳,老火车、拖拉机、公交车等图案都被搬上了粮票,时代气息非常鲜明。楼松林说,在那个年代,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根据资料显示,从1953年开始,粮票成为城镇居民粮食供应的凭证,是按人按工种定量发给城镇供应人口的口粮供应凭证,这些粮票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地方粮票只能在本地使用,全国粮票可以在全国通用,是最受欢迎的粮票。粮票按照标准定量发放,差别很大,如特重体力劳动工种每人每月55市斤成品粮,机关人员每人每月只有27市斤成品粮,相差一半。

楼松林说,东阳的粮票拿到义乌去没用的,省一级的可以用,全国粮票好像可以买米,还有油。所以全国粮票更贵一些。

(网络配图 与本文内容无关)

改革开放之前,社会物资十分匮乏,买肉、油、布、糖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相应的票,这些票比粮票更稀缺。楼松林说,肉食当时不可多得的美食,吃一餐肉可以回味很多天。

楼松林

“这些票分的很少的,粮票的群体很大,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有粮票,其它票根本不够用的,我大丫头糖也吃不到,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的营养品叫麦乳精,好像是麦子里提炼出的,那时候是很流行的营养品,牛奶这些根本没有,市场上看也看不到。”

穷则思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少人纷纷下海经商,80年代末,30多岁的楼松林也开始做起小买卖,因为要全国各地的跑,没有粮票就吃不上饭,于是,楼松林开始四处购买他人手中富余的粮票。

楼松林

我用的时候粮票是买过来的,东阳南街老电影那一带,是交易的场所,没有桌子的,人跟人站在那里,你要多少,我有就卖给你,你有钱就买下来,就这样的。

楼松林说,由于粮票的流通作用大,在当时甚至可以称作是第二“货币”。

楼松林

我攒一点全国粮票就跟我的财富一样,因为我出去不用愁吃饭,再一个生意合作上,那边也有我们汉族人,他吃不到粮食,我送一点,可以当钱用,因为送钱的话,我们那时候大家都钱不多。

1978年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杂交水稻的推广,粮食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1984年东阳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24.56吨提高到35.1万吨,为历史最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3 年,全国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楼松林剩余的这些粮票也就无处使用,他把这些粮票当作纪念品全部保存了下来。

楼松林收藏的粮票

市场放开了,百姓需求大了,东阳粮店、饭店数量大大增加、饭菜质量也都有了质的飞跃,高档餐馆、特色餐馆、地方小吃、农家乐,不同档次的饭店让人可以随时大饱口福。

楼松林告诉记者,那时候一辈子就为吃一口饭操心。现在操心的是子女怎么发展,自己怎么健康。

(网络配图 与本文内容无关)

现如今,社会迈入了网络时代,对于吃,老百姓除了要求健康美味,也要求方便快捷,网络订餐应运而生,如今,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足不出户美食就会送到家。

(网络配图 与本文内容无关)

餐桌上的变迁见证着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至于粮票,也成为一些收藏爱好者的新宠。

你家还有曾经的粮票吗?

全媒体记者:胡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