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回家时家童早已入睡,鼾声如雷,敲门都不答应,无奈的诗人只好拄着拐杖,听着江水奔流之声。虽然苏轼很想“江海寄余生”,但也不至于坑他的上司,何况他在黄州的也算逍遥自在。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每日或泛舟湖上,或来往于阡陌之间,或约上三五好友对弈,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一日清晨酣睡正浓,突然郡守徐君猷来访。

郡守问:“先生,我可曾怠慢于你?”

苏轼答:“不曾,您对我十分宽厚。”

郡守又问:“工作可是繁重?”

苏轼答:“不曾,每日闲暇时间颇多。”

郡守再问:“可是俸禄不够花?”

苏轼答:“尚可,有红烧肉吃就好。”

郡守一急又问道:“那你为何想弃官而走?”

苏轼一脸懵逼:“我不曾说过此话啊。”

郡守摇头晃脑念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不是您做的词吗?”

苏轼终于明白了,赶紧道:“大人,您听我解释……”

苏轼酒醉后写的一首词,被上司误会要跑路,当真冤枉

这首让上司以为苏轼要跑路的词到底是咋回事呢?

原来有天晚上,苏东坡喝醉酒回来,却被家童关在门外,倚着拐杖,靠着门扉,倾听浩渺的江面奔流不息的吼声,苏东坡诗兴大发,便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典型的上阙叙事,下阕抒情,全诗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水乳交融,笔调俊逸流畅,思想深邃豁达,颇符合苏轼一贯的词风。

苏轼酒醉后写的一首词,被上司误会要跑路,当真冤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开头便点名了时间发生的时间是夜晚三更。“东坡”是苏轼的自称。

他来到黄州后,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在不远处的山上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此外他还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名为“雪堂”的屋子。

那天他在雪堂开怀畅饮,酩酊大醉,返回临皋亭时已经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回家时家童早已入睡,鼾声如雷,敲门都不答应,无奈的诗人只好拄着拐杖,听着江水奔流之声。

这可能是史上最牛的童仆,居然把主人关在门外,自己呼呼大睡。

也不知道明天醒来会不会受罚,他肯定不知道,多年后有个人居然替他默默担忧。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苏轼的随遇而安。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不是得过且过,而是顺其自然,顺时而为。

这首词的上阙以动衬静,家童雷鸣般的鼾声,奔腾不息的江声,衬托出了这个夜晚的寂静,同时也是作者孤寂心情的写照,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苏轼酒醉后写的一首词,被上司误会要跑路,当真冤枉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人的形体精神是自然赋予的,并不是人所自有的,为人不应该事事思虑过多,忙碌周旋于世俗中。

这也是苏轼所追求的的,他于宦海中沉浮,已看淡功名利禄,希望抛下这些枷锁,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夜阑风静縠纹平”,既然已经看透,诗人的心里就如夜晚的江面一样平静。

所以这句不仅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作者主观情绪和客观世界的一种融合。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想通的诗人想任性一回,想象着自己驾着一叶扁舟,在烟波浩渺的江湖中度过余生。

这句与他在《赤壁赋》中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或有悲喜,脚下路或有长短。

道法自然,我们何不换一种心境?

笑看浮世处处花开美,心境无忧,淡然世间片片映山绿。

苏轼酒醉后写的一首词,被上司误会要跑路,当真冤枉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反映了苏轼的一贯文风: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尤其是最后一句,豁达到了极致,难怪郡守看了这首词会以为东坡要跑路。

在宋朝,被贬的官员若是逃跑,管辖的上司可是也要受到牵连。

虽然苏轼很想“江海寄余生”,但也不至于坑他的上司,何况他在黄州的也算逍遥自在。

最后一句其实就是词人理想中的一种生活状态,后来也成了无数人追求的心灵桃花源。

在这忙忙碌碌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压抑之感,甚至有时像苏轼一样,欲抛下一切,飘泊江湖。

“浮生长恨欢娱少”,没有人可以完全摆脱烦恼,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豁达笑对人生。

- END -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