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出炉的《融智·中国对冲 基金 经理A股信心指数月度报告》显示,截至4月初,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4.87%,相比上月同期的71.99%再度放大,并创下了近一年的新高。“去年10月的时候,市场已经跌到令人愤怒的程度”,4月1日,华南一位公募权益投资总监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我当时觉得资产定价已经包含了太多的风险,价格怎么看都很划算,所以我当时坚定地加仓了一些长期逻辑不错的股票,现在回头看确实是赌对了。

摘要

【九成私募仓位超50% 四月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4月的“开门红”则定调牛市第二波,也让加仓和踏空的讨论声在市场上再度响起。对于很多私募来说,他们的心情正像这天气一样越来越暖。最新出炉的报告显示,截至4月初,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4.87%,相比上月同期的71.99%再度放大,并创下了近一年的新高。

4月的“开门红”则定调牛市第二波,也让加仓和踏空的讨论声在市场上再度响起。对于很多私募来说,他们的心情正像这天气一样越来越暖。最新出炉的《融智·中国对冲 基金 经理A股信心指数月度报告》显示,截至4月初,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4.87%,相比上月同期的71.99%再度放大,并创下了近一年的新高。

九成私募半仓以上

春节后,私募基金一直处于加仓状态,但是加仓的幅度有所放缓,相比牛市期间80%以上的平均仓位还有一定距离,仍然存在较大加仓空间。

从仓位分布来看,调查显示有29.91%的私募目前处于满仓状态,满仓私募占比相比上个月小幅提升;90.6%的私募基金在五成仓或者五成仓以上,高仓位的私募占比再次大幅增长,只有9.4%的私募处于半仓以下,其中有1%不到的私募处于空仓观望状态,创近一年新低。

整体来看,市场信心逐渐恢复,部分私募基金经理开始加大仓位应对行情的变化。

统计显示,对于4月的行情,持中性和乐观态度的基金经理占比超过八成,多数基金经理倾向于保持现有仓位不变。

板块配置方面,大部分私募基本以科技板块为配置核心,并关注绩优股和部分隐藏在年报中的投资机会。

既然仓都加满了,那么4月到底有哪些利好支持行情的延展呢?

千波资产总经理束其全认为,经过1月和2月的放量大涨,以及3月份的横盘震荡,A股已经处于牛市的途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市场流动性有望继续宽松;

其次,增量资金有望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入;

最后,宏观经济极有可能在二季度探明底部,微观企业利润将逐步改善。

因此,4月份将是新一轮上涨的开始,指数大概率会冲高至3500点。

朴信投资创始合伙人、投资总监朱昆鹏表示,2018年的市场行情过份悲观,今年是估值修复行情,市场的发展要看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力度。

朱昆鹏认为,今年的市场整体氛围很好,自下而上选股能够发掘出不少机会。

和聚投资表示, PPI 很可能在3月出现向上的拐点。越来越多的细分行业景气开始向上,利润增速的拐点提前到来或成为二季度市场最大的预期差。

二季度还有两大利好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二是一些事件驱动因素,比如MSCI权重的提升有望在今年的5月、8月和11月分别实现;科创板启动则有望从估值层面激活当下同类型成长股等。

星石投资认为,随着二季度增值税税率与 社保 缴费率正式下调,后续有望观察到更多经济筑底企稳的迹象。

星石投资分析称,过去的一季度是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主导的估值修复行情,在基本面逐步见底的情况下, 业绩 驱动将是未来行情的上涨动力。

重阳投资也认可减税降费对企业利润的提振值得期待。

那么,第二波牛市已经确定来袭,具体有哪些投资机会可以把握?

朱昆鹏表示,坚持看好和把握消费和创新两大主题下基本面佳、估值合理的优质公司,新能源汽车值得重点关注。

中欧瑞博吴伟志认为,市场上的公司不是什么都能买,一定要聚焦优质公司,优质成长股将是未来两年最优的选择。

和聚投资认为,经过一季度的上涨,创业板的风险偏好已到达相对过热的区间,而 沪深300 、中证500等代表各领域龙头的指数,从估值角度看更具配置价值,估值仍具备显著向上的空间。

束其全表示,4月首先看好的是科技股,这一轮牛市中科技股将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其次,周期类股票将在二季度迎来翻身仗。

今年二、三月份的上涨,周期股远远落后于其他板块,但周期股作为牛市中的弹性品种,往往会取得超额收益,随着一系列事件性因素的刺激,周期股会在4月份成为市场的热点之一。

同时4月份地产股也要格外重视,一来是地产股年报优异,二来 货币 政策趋于宽松,地产股有望最先受益。(中国证券网)

公募纷纷解套,私募加仓猛干

2019年的A股,牛冠全球。

截至4月2日, 沪指 今年上涨近700点,涨幅高达27.38%; 创业板指 更是气势如虹,年内涨幅超40%。

这一波大涨,一扫去年尤其是四季度已经沉至谷底的阴霾情绪。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游资、散户,一个个不同的投资个体,都积极地参与到这场A股骚动之中。

尤其对于机构而言,无论牛市是否就此开启,这都是不可错过的关键一役。

“不管牛市是否到来,踏空是决不允许的”。

4月2日,深圳一位公募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今年如果踏空会非常尴尬。“2018年市场大幅回调之下,基金亏损是常态,而今市场在压抑了近一年之久后重现活跃,如果机构没有迅速感知到情绪面的积极变化,错失这波机会,会极其难受。当然,今年公募踏空的概率比较小,毕竟大家去年已经套牢了,今年顺势又涨回去了。”

从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业绩表现来看,整体表现较佳。据数据统计,截至4月1日,主动偏 股基 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和剔除偏债 混合型 外的混合基金)的平均涨幅超过22%。

其中,国泰融安多策略是绝对的佼佼者,其年内净值涨幅高达63.08%。不仅如此,该基金去年仅亏损8.32%,这使得其去年至今的业绩高达49.51%。

不过,相较于“赚钱”而言,“解套”或许才是今年这波大涨下更贴近公募的关键词。

4月1日,300亿爆款产品兴全合宜A单位净值重新回到1元以上,被视为权益类公募基金解套的一个标志信号。

2018年初,兴全合宜A以1天时间募集资金326.9959亿元,创下权益类基金历史首募第三大纪录,仅次于嘉实策略增长、华泰柏瑞沪深300 ETF ,这两只基金的首募规模分别为419.17亿元、329.69亿元。

由于成立之后即遇市场震荡,兴全合宜单位净值长期低于1元,在2018年10月30日更是创下0.8211元的历史最低单位净值。

不过,在今年的大涨之下,兴全合宜开启净值回升之路,截至一季末的年内涨幅超22%,至3月29日单位净值回升至0.9932元。4月1日,兴全合宜净值上涨2.78%,单位净值终于重新回到1元以上,达到1.0208元,一举收复失地。

与兴全合宜成立时间相近的另外几只权益爆款产品,包括嘉实核心优势、东方红睿泽三年定开等亦于4月1日纷纷“回本”。

不仅爆款产品,受益于A股春季攻势,大量权益类基金在春节以来收获了净值的极速回升,收复2018年“失地”的基金越来越多。

据数据统计,截至4月1日,2018年录得全年业绩亏损、但自2018年至今业绩为正的普通 股票型基金 有126只, 混合型基金 (偏债混合除外)有936只。这意味着,有超过1000只主动偏股基金已经一扫去年全年阴霾,实现翻身。

尽管市场的极速回升来得突然,但有基金经理认为并非完全在意料之外。

“去年10月的时候,市场已经跌到令人愤怒的程度”,4月1日,华南一位公募权益投资总监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我当时觉得资产定价已经包含了太多的风险,价格怎么看都很划算,所以我当时坚定地加仓了一些长期逻辑不错的股票,现在回头看确实是赌对了。”(21世纪经济报道)

私募基金备战科创板网下打新

科创板对投资者的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要求更高。相较于以往的A股 打新 ,科创板最大的区别是机构参与更多。由于全面采用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方式,首次公开发行询价对象被限定,只有7类机构投资者有资格申请网下打新。

网下申购是主要的配售方式,但是个人投资者被排除在了网下申购的大门外。凯纳资本的陈曦表示,“私募基金属于网下C类投资者。由于个人投资者不能再做网下申购,所以C类投资者至少将减少60%。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中签率有望大幅提高。”

近期, 中金公司 财富研究对于公募、私募及战略配售基金的 打新收益 做了初步测算。参考A股目前打新市值门槛,按照单个私募基金6000万元的规模测算,预计私募打新收益率中性预期在7.2%左右。

不过,多位私募投资人士指出,由于科创板不同的交易规则和定价机制,投资时对于标的的选择很重要。预测收益率还没有实证支撑,因此还难有定论。

定价能力不可或缺

目前市场上有的私募对于推出科创板打新产品热情很高,包括收益率测算、采用的交易策略等都有了雏形,只待开闸入市。不过,也有多位受访私募人士态度谨慎。

私募排排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私募认为第一批上科创板的企业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多数都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且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因此会选择积极参与;约8.27%的私募选择观望,将关注首批上市的企业情况和市场情况谨慎参与。

陈曦向记者指出,根据交易规则,由于上市首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科创板股票的波动会较大。因此,个股的波段择时和高频策略可能比较有效。此外,私募基金的优势在于灵活和多种交易工具和策略的使用,比如可以采取量化对冲的策略,通过股指期货对冲上交所的股票作为底仓,再去网下申购 新股 。这样既能保证底仓的安全,不受大盘涨跌的影响,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打新收益。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科创板采取市场化定价机制,打新并非稳赚不赔,而是存在破发风险。需要对公司基本面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公司进行准确定价。

另有部分私募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将在着手准备相关交易策略的同时,密切跟踪市场反应。相关交易策略在上线进行实盘操作前还要通过测试,如果效果不理想,就不会推出相关产品。(上海证券报)

(云水 长和 )

(责任编辑:DF5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