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嘗觀發表散邪之藥,其品亦多,如麻黃拔太陽營分之寒,桂枝解太陽衛分之風,防風、紫蘇散太陽在表之風寒,藁本、羌活散太陽在表之寒溼,均稱發散藥也,而葛根之發散,亦入太陽,亦散風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蘇、防,辛香溫燥,發散而又有損中氣之誤也。葛根,中藥名。

本草十劑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蓋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藥皆輕揚發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本草綱目》葛根篇

今天

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

葛根

葛根,中藥名。爲豆科植物野葛的乾燥根,習稱野葛。秋、冬二季採挖,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乾燥。甘、辛,涼。

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之功。常用於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

性味歸經

味甘、辛,性涼。

歸肺、胃經。

免費諮詢微信

功效

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

主治病症

用於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

文獻記載

1、《本草綱目》:“本草十劑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蓋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藥皆輕揚發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2、《本草經疏》:“葛根,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主要藥也,故主消渴,身大熱,熱壅胸膈作嘔吐。發散而升,風藥之性也,故主諸痹。”“傷寒頭痛兼項強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陽也,邪猶未入陽明,故無渴證,不宜服。”

3、《本草匯言》:“葛根,清風寒,淨表邪,解肌熱,止煩渴。瀉胃火之藥也。嘗觀發表散邪之藥,其品亦多,如麻黃拔太陽營分之寒,桂枝解太陽衛分之風,防風、紫蘇散太陽在表之風寒,藁本、羌活散太陽在表之寒溼,均稱發散藥也,而葛根之發散,亦入太陽,亦散風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蘇、防,辛香溫燥,發散而又有損中氣之誤也;非若藁本、羌活,發散而又有耗營血之虞也。”

4、《本經》: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5、《別錄》: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虛寒者忌用,胃寒嘔吐者慎用。

免費諮詢微信

在煉丹過程中,有弟子不慎感染丹毒,出現毒火攻心、軀體出現紅疹等症狀。

葛洪試用多種草藥均不見效,令他十分痛苦。

一天夜裏,他夢見三清教祖爲他指點迷津:“此山深處長有一青藤,根如白茹,渣似絲麻,榨出的白液,清秀中略帶甘甜。可解丹毒。”

次日,葛洪獨自前往大山深處尋找青藤,在費盡一番周折後,終於找到一大片青藤,選取一顆鉢盤粗的大藤根掏了出來。

回家後用錘敲碎,擠出白漿,煮熟了讓弟子服下,不幾日弟子的病就痊癒了。

從此以後,青藤汁能解毒治病的消息被傳播開來。

人們按照葛洪的指點,紛紛上山採挖青藤清涼解毒,食用充飢,織布遮衣,同時還大量採種繁殖,一時間青藤名聲大噪,傳遍大江南北。

此時,大家還不知道這種青藤叫什麼名字,只知是葛洪發現了它,並把它用以治病救人,於是就將這青藤取名爲“葛”。

至此,這個原本沒有名字的植物有了一個名字“葛”,而葛的根部則被稱之爲“葛根”。

——葛根

-END-

長按關注瞭解更多中藥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