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攀升的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成爲威脅人類生命的“健康殺手”。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症數量約爲429.2萬人,佔全球新發病例的20%,死亡281.4萬例。全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症,而每分鐘約7人確認患癌。

癌症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慢性病,儘管醫學的發展迅速,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抗腫瘤治療方法。實際上,在癌症致死的病例中,絕大部分是因爲癌症沒有在發生、發展的前90%的時間內被發現。

瑞格生物的創始人劉宗彬博士告訴創成匯:“如果腫瘤能做到早期診斷,就有治癒的希望。”

“有一次去深圳二院取樣本,病人還沒來,就坐在凳子上等病人,等了一會病人就過來了,但病人看起來極爲痛苦,先是發冷,讓我從旁邊的櫃子裏多取幾件病服放在他身上,不一會又開始呻吟,是很痛苦的那種呻吟聲,醫生說是癌痛。以前知道癌症病人會有癌痛,但沒想到是這麼痛苦。”

在親眼過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後,劉宗彬更加堅定了要推進CTC(循環腫瘤細胞)液體活檢在臨牀上應用的決心:“希望我們開發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能夠提高癌症的早期檢出率,減輕病人的痛苦,降低社會負擔。”

腫瘤早期篩查的“利器”

劉宗彬是深圳“孔雀人才計劃”的獲得者。從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院碩士畢業後,在香港理工大學楊莫教授指導下順利攻讀完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博士。2011-2013年間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擔任助理研究員,後赴美國留學,於2013-2017年間在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擔任博士後。在微流控、腫瘤藥篩等方向發表了26篇SCI論文,曾參與和完成多項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基金,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並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

劉宗彬(中)與公司核心成員

作爲一個科研人,劉宗彬無疑是成功的。隨着研究的深入,他愈發看好CTC研究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前景和微流控芯片技術在細胞分選中的應用,2017年7月,劉宗彬創立了深圳市瑞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研究開發一體化循環腫瘤細胞(CTC)分離系統。該系統由一次性分選芯片和分離儀器組成,分選芯片是一次性耗材,由微流控芯片、塑料卡盒、離心管和緩衝溶液組成,與儀器設備配套使用。儀器由氣動系統、機械傳動系統、液晶顯示觸控系統、機身外殼、電源等組成。血液樣本受儀器氣壓控制,通過調節氣壓大小驅動血液通過微流控芯片進行細胞分選,分選完成後,含有循環腫瘤細胞的懸液將收集於收集管中。

目前已完成前四代芯片和兩代樣機的研發,技術優勢明顯,劉宗彬告訴創成匯:“市場上多數技術需進行多步分離,分離時間通常大於2小時;而我們從樣本準備到分離結束總時長小於20分鐘,可實現一步分離、時間短,因此更適於快速篩查。另外,我們分離得到的細胞成活率大於 95%,適用於做流式等的單細胞分析以及基因提取、細胞培養......因此,無縫對接基因檢測、單細胞測序等下游分析將突破目前CTC行業僅能實現細胞計數的困境。”

“現在市場上醫院終端價格在3000-5000元,而我們的芯片屬於一次性耗材,由於不需要昂貴的抗體,批量生產後,包括原材料、水電、房租、人工在內的完全成本可控制在100元內。”

目前CTC行業整體還處在研發和臨牀驗證階段,橫亙在劉宗彬面前的最大挑戰是推進CTC液體活檢在臨牀上的廣泛應用。

“希望將來能夠像測血常規一樣很簡單快速地進行腫瘤早期篩查和療效評估。”劉宗彬表示,公司層面上還需加大投入,壯大隊伍和實力,銜接下游測序企業,打通上下游產業鏈。

源自家庭的支持

創業後的困難是來自多方面的,劉宗彬坦言:“起步初期事無鉅細,凡事都要親力親爲。我自己是做科研出身的,對於怎麼運營和規劃,怎麼去和周圍人交際,還是缺乏一些經驗。”

不過情況在去年年底有所好轉,完成一輪天使輪融資後,團隊逐步擴大,也裝修了新的廠房。

妻子的鼎力支持也給了劉宗彬很大幫助:“雖然每天007的工作模式,辛苦了些,但一個強大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真的很感謝我的老婆。”鐵漢的柔情在此刻展現的淋漓盡致。

創業的劉宗彬始終秉承着和做科研時一樣的嚴謹與認真,對社會的責任感也在驅使他不斷前進:“生命無小事,瑞格生物的願景是大力倡導與推廣國際前沿的液體活檢技術,實現“量體裁衣,因人施治”的現代個體化精準醫療模式。”

瑞格生物凝聚着一羣有共同追求和夢想的人士,致力於生命健康產業的發展。選定目標,勇往直前,必定潛力無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