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续发展民办教育寻找新的观念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化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与此相应的,民办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成为教育领域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制度变革。民办教育不但打破了公办教育的垄断地位,还在增加教育供给、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自由、促进教育开放和改善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政策和制度歧视环境下的顽强生长,使我们不得不试图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民办教育为什么可以和公办教育表现同样出色?

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0万所,比上年增加8 253所;招生1 640.28万人,比上年增加3.37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 825.47万人,比上年增加253.95万人”。[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官网,2017-07-1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民办学校在校生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0%,民办学校数约占全国学校数的34%,2012年以来,民办教育对公共财政的贡献超过两万亿,没有民办教育,中国教育事业将会大幅倒退。为了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6年11月7日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决定,从2017年9月1日起对民办学校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实施“分类管理”;2017年1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教育部和国务院相关部门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3个省区发布了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地方《实施意见》,我们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更加积极的预期。

近四十年来,民办教育虽然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论在政府、学界还是社会舆论层面,发展民办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没有成为共识。一种最普遍的认识,是把民办教育当成政府财力不足时对公办教育的补充,这虽然反映了民办教育兴起时的历史逻辑,但今天在政府教育投资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已经难以成立。另一种同样普遍的认识,即作为目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公办保均衡,民办供选择”,这个说法看似肯定民办教育的特殊价值,但随着公办教育质量的提升,似乎也就没必要让民办教育来提供选择机会了。近些年政府和学界对“择校”现象的抨击、围剿和同仇敌忾正是这种观念的折射。这两种观点,前者可以叫“数量补充论”,后者可以叫“质量补充论”,都是把民办教育定位于补充位置,把发展民办教育当成是在公办教育“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因此,今天我们要继续发展民办教育,就必须寻找新的观念基础。

为了使我们的讨论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进一步观察2002年底《民办教育促进法》立法以后民办教育的发展情况。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2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含培训机构,下同)6.1万所,在校学生1 150万人,对照上面2016年的统计数据,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立法以后的14年间,民办教育学校增加了约11万所,在校学生增加了约3 700万人。与此同期,公办学校减少了约28万所,在校学生减少了约3 200万人(期间全国学生总数有所增加,学校总数减少,民办学校在校生增加数多于公办学校在校生减少数);另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2年的3 49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1 396亿元,增加了27 905亿元,增长了近7倍。而在上述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民办教育始终都只分享到1%左右。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从2002年到2016年的14年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长了近7倍,其中99%的经费投入公办教育,但公办教育的产出并没有增加,学校数和学生数都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民办教育只用了1%的公共教育经费,却为社会提供了约20%的公共教育服务。我们不得不说,至少在这段时间内,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表现更加出色。

十几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都有明显提高,与公办学校的条件改善相比,民办学校不但没有优势,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公办学校,但是,为什么民办教育却获得了比公办教育更快的发展?是什么吸引了家长和学生,让他们宁可多花钱也要选择民办学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民办教育能够为学生和家庭提供公办教育无法提供的价值,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在公办教育中难以得到满足的教育需要,这个结论可以统一解释所有选择民办学校的行为。而支持人们这种选择的制度约束就在于民办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民办学校以满足消费者的真实教育需求为办学宗旨,公办教育的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公办学校以提供政府需要的教育为办学宗旨,这两者的区别正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前者是消费者本位而后者是生产者本位,因此也一定是前者更能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要,人们在教育市场上选择民办学校乃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理性决策。那么,为什么还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留在公办教育呢?我们在后面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与公办教育相比,民办教育的制度优势并不限于上面在效率问题上的惊人发现,它真正的秘密在于:不但所有的民办学校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办学宗旨,而且所有不能令人民满意的民办学校都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会使存活下来的民办学校可以而且必须不断提升人民的满意度。毫无疑问,公办教育这种持续改进的动力机制弱化,因此,只要民办学校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它的体制优势终将得到体现。

保障“教育公平”是人们为公办教育辩护的一个主要理由,似乎只有公办教育才能更有效地保障教育公平,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为例,所有到过这所公办学校的参观者都会被它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所震撼,如果我们单就这所学校来评价,对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而言自然是一件幸事。问题在于,当我们在海淀区公办学校系统中来看这个现象时,对在其他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来说就太不公平了。问题还在于,海淀区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公办小学至今还无法达到这样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而公办教育中的这种“教育不公平”,是全国城乡的普遍现实。再以2013年“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的情况为例,当年全国有22个省区的280个县(区)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团“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合格验收,但是这些通过验收的县(区)内义务教育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从教育部公布的验收数据中可见,其中仅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一项指标,县内小学的差异系数平均达0.57,结合各县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推算,至少有1/3的学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校际差距在1 000元以上,更有超过一半省份的省内县际平均数全距达8倍以上。①到目前为止,虽然全国已经有近2 400个县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的验收,但校际办学条件差距与2013年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

现在回到上面没有回答的问题:“既然民办教育在各个方面与公办教育同样出色,为什么还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留在公办教育呢?”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像在全球最大的某电商平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假货?因为它“物美价廉”。虽然相对正品而言,这个“美”字未必成立,但“价廉”是一定的。同样的道理,相对于民办学校的收费水平,无论公办教育是否“物美”,但一定是“价廉”的,这应该是人们选择留在公办学校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原因,也是人们对民办教育发展导致穷人失去优质教育机会的一个主要担忧。然而,无论是对公办教育“价廉”的判断,还是对民办教育损害穷人教育机会的担忧,都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先说“价廉”。以2013年为例(受数据获得限制,没有2013年以后数据),当年全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12 802元,民办学校生均经费支出5 741元,全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9 413元,民办学校生均学杂费支出4 085元,在两个口径中,民办教育的办学成本均不到全国支出水平的1/2。也就是说,如果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得到全国水平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资助,他们不但不用花钱就能得到同样的教育,甚至还有净收入。②至于“物美”,虽然不能对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一概而论,但民办教育至少符合“质价相符”的市场伦理,而在破除了公办教育“价廉”的假象以后,它是否还是“质价相符”就存疑了。所以,对民办教育发展导致穷人失去优质教育机会的担忧是不必要的,事实上,民办教育越发展,穷人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就越多。③

民办教育既是“质价相符”的,还是“物美价廉”的,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教育的需要,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呢?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实践终于改变了人们陈腐的传统观念,所以才有了中国经济的起飞;四十年后,民办教育的伟大实践已经揭开了中国教育更深刻变革的序幕,民办教育终将大放异彩,这既是祝福,也是预言。

① 根据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山东省2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等测算。《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山东省2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教育部官网,2013-12-0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657/201312/160354.html。

② 根据《201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出2013年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和民办学校生均学杂费支出(单位:元)。其中,普通高校:11 200/16 194;中等职业学校:1 868/9 320;普通高中:7 413/8 747;普通初中:3 139/9 545;普通小学:2 496/7 026;幼儿园:2 663/4 042。

③ 民办教育本身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教育,否则它就会被市场淘汰;与此同时,民办教育的存在又使得公办教育中的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从而间接地增加了公办教育中的优质学校。

转自:民教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