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10月28日電 (趙強 夏瑩)“這個要輕點放。”在第十二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上,“紙箋加工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靖正細緻地擺着每一件紙箋作品,而在21年前,正是他用耐心“喚醒”了沉睡百年的粉蠟箋工藝。

粉蠟箋誕生於唐朝,在文房用品中有着“聖紙”之稱,將吸水的“粉”和防水的“蠟”相融合,紙質平滑,較多應用於皇宮中,由於製作技藝一直密不外傳,到了近代,粉蠟箋的製作技藝也就失傳了。

對於劉靖而言,走進紙箋的世界,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他告訴記者,由於父親的工作常與文房四寶打交道,他自小便對文房四寶頗感興趣。1992年,他的父母成立了合肥市掇英軒文房四寶研究所,而那時他已在大學就讀工業產品造型專業。“大學時期,我從未想過繼承家業,畢業後我很喜歡廣告設計的工作,但家人想讓我回家研究‘粉蠟箋’技藝,我在外面撲騰了幾年,最終還是回家了。”

圖爲劉靖在整理紙箋展品。 夏瑩 攝

1997年7月至11月,劉靖帶着父親的希望,在老家巢湖市黃麓鎮楊崗村的小作坊裏,開始了長達4個月的實驗。“雖然之前我父親也有嘗試製作粉蠟箋,但在銷往日本後,用戶反饋紙質不好,容易斷。”劉靖表示,爲了研製出粉蠟箋,他每日與各樣的礦物粉、蠟、膠相伴,查看古籍,詢問前輩,以致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每做一個粉蠟箋,他就將其與正宗粉蠟箋的小樣作對比,在經歷無數次的實驗後,沉睡百年的粉蠟箋工藝終於被他喚醒,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

劉靖研製出的粉蠟箋究竟怎麼樣呢?1999年,劉靖與父親帶着粉蠟箋前往了經營文房四寶的榮寶齋,在這家馳名中外的老字號店鋪裏,他們的粉蠟箋讓業務經理眼前一亮。劉靖笑着說:“當時他就收了我們帶去的粉蠟箋,第二天我們再去看,粉蠟箋已被放置在廳中最顯眼的位置。”通過榮寶齋,他們的粉蠟箋也開始走向全國市場。“1997年後,我向日本推廣粉蠟箋,一開始他們還不信我們已經提升技術,在試用後便逐漸信任,慢慢增加了購買量。”

粉蠟箋的成功並未讓劉靖止步於此,扎染箋、流沙箋、植物染等方面的技藝都在他的研究之列,他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科技史專業合作,共建了中國曆代古紙復原研究中心,設備、方法二合一。

“技藝的傳承不能改變手藝本身,但是可以加入創新元素,而年輕人是創新思維的源泉。”爲了提升員工的工作住宿條件,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紙箋技藝傳承隊伍中來,劉靖在巢湖建立了一座紙箋加工的傳承基地,既能讓遊客一睹紙箋風采,也能讓孩子們在體驗紙箋製作流程中愛上這項傳統技術,而“紙箋博物館”也在他的籌劃之中。

劉靖告訴記者,目前員工只有20餘人,紙箋一年產值約300萬元人民幣,出口至德國、新加坡、日本等國,購買者主要以書法用紙、收藏等爲主。對於未來,劉靖則持看好態度,“現在熱愛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國家在推行‘書法進課堂’,許多外國人也十分喜愛中國文化,此外我們也在提升技術與品質,加入更多的設計元素,讓紙箋融入生活之中,筆、本子、燈……我相信人們會愈來愈瞭解紙箋加工技藝。”(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