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安澤縣有個“小武安”。 在該縣的和川村,村東居住的幾乎全是武安籍人,村裏人都稱這塊兒爲“小武安”。民國九年(1920年),武安遭遇大旱。武安南西井村人王秀文,13歲便流落到和川村。後來成家立業,生活越過越好。1942和1943年,武安又連續兩年大旱。爲躲災避難,南西井周邊的村莊,如北西井、東井、龍務等村的大批窮苦百姓逃往和川村謀生,導致此地武安人越聚越多。人民公社期間,還專門把武安人劃作幾個生產小組。目前,該村有800多名武安人,佔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逃荒

大家可能不知道, 除了山西安澤縣的“小武安”外,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還有 “武安鄉”和“武安村”。在該縣的廟子溝鄉,全鄉70%的人口都是武安人,該鄉有一個村叫“大東溝村”,全村98%的人口都是武安人。

東溝村場景

東溝村

清朝雍正年間,武安固義村的丁姓最早來到大東溝,開荒種地,隨後固義村丁家的親戚、鄰居都陸續來到隆化縣大東溝,世代繁衍,形成了一個村落。因後來人口滋生衆多,很多人從大東溝搬出去,遍佈整個廟子溝鄉,遂形成了一個鄉。至今在大東溝村,主要姓氏爲丁、李、劉、馬、張、董等,和如今武安固義村主要姓氏大抵相同。上個世紀80年代, 廟子溝鄉大東溝村的董林老人,經常給孩子們說:“你們不要忘了,咱們祖輩是從彰德府武安縣固義村搬來的。” 他那時還經常磨叨: “彰德武安,兩棵槐樹,丁李劉馬,董馮張王,八姓一村”,這幾句話,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心裏。

隆化縣的位置

最近,聯繫了《承德日報》社的記者馬國臣,他就是大東溝村的武安人,他對自己村莊的歷史如數家珍。因爲對故鄉武安夢牽魂繞,不能釋懷,於是在2018年4月,他專門從承德來到武安固義村尋根問祖。

馬國臣到固義尋根問祖

固義村老建築

固義村老建築

離鄉遊子馬國臣說,大東溝人對移民的歷史都是口口相傳的。通過查墳裏的石碑,推測出大概移民時間開始於清朝雍正年間。祖祖輩輩都說故鄉是——河南省彰德府武安縣顧義村(固義)。

他說,固義村的老槐樹依然存在。固義村裏有很多 “泰山石敢當”,在大東溝村丁家石牆裏也鑲嵌着 “泰山石敢當”。固義村馬姓和李姓、丁姓是鄰居,在大東溝村,馬家的後面是李家,對門是丁家,也是鄰居。馬家人從固義遷出後,如今已經在隆化繁衍七代,到他兒子已經八代人了。

固義村tai山石敢當

東溝村taishanzhigandang

盤盤腳兒,留花樣兒,紅布綠布,砂糖鹽醋,有錢喝酒,沒錢兒你走。這首童謠在武安很古老,民間流傳很廣。而在隆化縣廟子溝這樣說:紅布綠布,砂糖果樹,有錢喝酒,沒錢快走。武安童謠:“麻葉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大東溝說:山老鴰,尾(yi)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這些童謠大同小異。在廟子溝鄉的老者的言語中還保留着武安人的很多方言。如把“太陽”稱“老爺兒”。月亮叫“明奶子”。 “好”爲“不賴”。“不合適”爲“不得勁兒”、“辣椒”爲“辣子”、“下小雨”喚作“嘣星雨”。“滑”爲“出溜”。“剪髮”說成“絞頭”。“批評”是“敲貶”。“扁擔”爲“扁杖”。“表面”說成“浮頭”。“可憐”說“可憐得慌”。

隆化縣山區

據傳說,丁姓會補鍋鋦碗的手藝,還會唱戲,雍正年間武安大旱,加上蝗災。丁家人在固義難以爲生,只好靠手藝遠走他鄉。一路北行,到了承德北面的隆化縣。隆化也是山區,山高林密,溝川縱橫。丁家人來到大東溝,這裏只有幾戶滿族人,大部分山地並沒有開發,丁家人看這裏能養活人,決定留下開荒。過了幾年,回到武安固義,把情況告訴了衆鄉鄰和村中親戚,這些人也都是窮人,平日裏也總被富戶瞧不起,日子過得很不好。一聽說隆化那地方能開荒種地,喫飽穿暖。大家決定一起跟隨丁家人去承德謀生。

固義村老建築

他們一咬牙,把房屋和罈罈罐罐給了族人,族人給很少的一點錢,算是盤纏。他們含淚捨棄家園,天未亮,收拾細軟,扶老攜幼離開了村莊……在他們中間,有會補鍋的,有會算卦的,有會唱戲的;李家人是丁家的小舅子,是個木匠,曾經修過豐寧縣衙;馬家人是丁家的姑爺,也有李家的姑爺。劉家人是馬家的姨哥。到清中期,固義的張姓,也到了大東溝,開藥鋪子。張家和董家成了連襟。總之,大東溝人都是親連親,親套親,打斷骨頭連着筋的關係。後來,還有固義人到承德的圍場,隆化的藍旗等地,這些人和大東溝的固義人有來往。到清後期,大東溝和武安固義就失去了聯繫。所以,當馬國臣來到固義尋根問祖時,固義人根本就不知道承德隆化還有本村的移民。

固義村

在馬國臣的記憶中,廟子溝鄉的三間房村老爺廟供奉的神仙,是李姓人從固義村背來的。現年92歲高齡的村民丁通說:“雍正年間,固義村老家經常鬧饑荒,總有人遷到外地。村裏有戶姓丁的人家,一路叫賣手藝,一路唱戲,來到隆化縣廟子溝大東溝一帶站腳落戶,後來和丁家有着姑舅親家的李姓人家也追來了。所以,廟子溝鄉最早不叫廟子溝,而是叫“丁李二戶”。 人們在山上隨意搭起草屋或石庵子,到處佔地圈山,開荒種地,付出了艱苦的勞動。所以廟子溝一帶古老的村莊名,最早是:丁李二戶、八家、十間房、三間房、八屋、三屋、二屋等。如今,在廟子溝還是以丁姓和李姓人居多。

石庵子

到後來,只有丁家成了地主。張姓較富裕,耕讀傳家,出了不少私塾先生。其他人家只能說是一般。武安人和當地一些滿族、蒙古人通婚,繁衍生息,逐漸形成現在的滿族蒙古族鄉。但是,在那些年老者的內心深處,他們常說我們是“彰德府武安縣人!”

來源:百家號渤海樂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