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凡事求快求简单的社会,手写家长信,让我们看到一份久违的温情,看到了一种时代追求的“工匠精神”,一封封信传递的是教育的真情和感动。手写家长信折射出的教育温情。

手写家长信折射出的教育温情

作者:罗树庚

2016年11月,郑州一位90后班主任,在繁忙的教学间隙,手写54封家长信,耗时半个月,写了3万字,赢得一片点赞。

信息社会,电脑时代,在这个凡事求快求简单的社会里,手写家长信,为什么社会会给予一边倒的点赞呢?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手抄报不用手抄了,弄个编辑软件,电脑自动会帮你排版设计。

就连原本非常个性化的学生评语,都可以偷工减料,不用一个一个手写了,借助电脑里的评语模板,班主任只需花一两个小时,就能把全班几十名学生的评语 “写好” 。

看着这些电脑打印的、似曾相识的评语,你有没有一种审美疲劳、厌倦感?

在这个凡事求快求简单的社会,手写家长信,让我们看到一份久违的温情,看到了一种时代追求的“工匠精神”,一封封信传递的是教育的真情和感动。

随着网络运用的不断普及,学校、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渠道越来越多。“教师还要不要家访”的讨论,经常成为教育系统内部一个热门话题。

很多人认为,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教师上门家访根本没这个必要。我对此持不同观点。

车间流水线设施设备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为什么纯手工的西装依然备受成功人士青睐?一条纯手工围巾的价格为什么会是流水线生产的好几倍呢?

手写家长信赢得一片点赞,反映了快餐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原生态的一种渴求。

手写家长信,高调表扬孩子的优点,温柔指出孩子的缺点,少则几百字,多达上千字。

洋洋洒洒中写满了教师的爱,字字句句中透着教师的情。透过情真意切的书信,我看到了一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

老师如果平时不深入学生中,不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很难做到把54封信写得各不相同又实实在在的。

手写家长信,为何能赢得一片称赞?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一种期盼。

何老师手写54封家长信,使我想起了史学泰斗何炳棣先生,他在回忆录 《读史阅世六十年》 中特别写到自己在南开中学时,老师给他写的评语“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精确地指出他的缺点,令他终生铭记。

手写家长信,折射出的是老师沉下心来做教育的一种情怀。

手写家长信,“笨办法”中还折射出一种“真”。

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一颗真心,用真挚的话语表达自己对工作的一片真情。这种“真”实质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这种 “真”向家长传递的是教师对工作的用心,对学生的用情,更主要的是折射出教师准确的学 生观,即学生是具体的、鲜活的、各不相同的。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网络发达程度不断提升,很多人断言,学校会慢慢消失,我不这么认为。

因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间群体生活时情感的激荡、真情的体验。

这恰恰是教育最为本质的内涵,恰恰是现代化社会、网络时代不能丢弃的。

同时,我认为,让家长真切感受到教师的用心用情,也是改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整体形象的一剂良药。

手写家长信,看起来有点“土”,但恰恰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创新举措。

看惯了印刷体,突然看到手写稿,那种亲切的感觉很美好。手写家长信,向我们传递出了比这件事本身更有价值的东西。

它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要善于运用一些新举措去革新一成不变、程式化的东西。

一名90后,能根据自身特长,能根据自己带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采用手写家长信,这当中折射出的是年轻一代教师身上最为可贵的创新精神。

台灯下、课桌前,手写体、家长信,半个月、3万字,54封手写书信,是涌向心里的一股暖流,也是一束光。

这股暖流,这束光,一定会带给我们思考,一定会照亮前方的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