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发布13“新职业”是如何界定并发布的?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4月3日,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该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近日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新职业是如何界定并发布的?

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内容。199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1838个职业。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业态,亟待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规范,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应运而生。

首次新职业信息发布工作始于2004年,至2009年,我国累计发布了12批次120多个新职业。2010年后,国家启动了大典修订工作。2015年7月,颁布了2015年版大典。人社部介绍,2015年版大典颁布近4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滋生孕育出新职业,亟需重启新职业信息发布工作。

此次发布的新职业是在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公示征求意见后,按程序遴选确定的。据悉,这次共征集到43个建议职业,经专家严格评审,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批准,最终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分别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这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具有较高要求。”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我国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他表示,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通过发布新职业信息对新职业进行规范,加快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强化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其次,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促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他介绍,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还有利于完善我国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将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统一管理,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快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工作,有利于建立动态更新的职业分类体系,完善职业标准体系。

对于新职业发布会带来的影响,他表示,新职业信息发布,使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统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开展就业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研究分析、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范了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人员招录、员工培训等工作,使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更加明晰,有利于促进其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贾文程 校对 郭利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