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發佈《新就業,高質量——中國新就業形態就業質量研究報告》。報告開創性地構建了新就業形態就業質量指標體系,並從宏觀、平臺、微觀三個維度對滴滴出行平臺的就業質量做出評價。報告顯示,滴滴平臺創造了3066萬個靈活就業機會,高質量的平臺新就業對提升勞動生產率、降低失業率作用顯著。

新就業形態成爲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新業態創造了極大的崗位增量。據統計,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有3066萬人在滴滴平臺獲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958萬人。高質量的新就業形態成爲越來越多人的就業選擇,也成爲他們維持生計、補貼家用、改善生活的重要收入來源。此外,滴滴平臺在保障安全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對更廣泛的羣體開放,工作機會的公平性高於傳統工作。調研中,有184萬人在加入平臺前處於失業狀態,滴滴平臺既爲短期內尋找工作的失業者提供了過渡性的就業機會,也爲產業升級等造成的轉移職工提供了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有效降低了城鎮失業率。

“滴滴平臺3066萬獲得收入的車主規模,相當於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出行行業。在中美貿易戰等外在壓力下,我國勞動力市場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新就業形態將成爲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報告作者之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助理教授張成剛提到。

對此,滴滴出行黨委書記、首席發展官李建華提到,作爲共享經濟平臺,滴滴最爲自豪的成績之一,就是在解決人們出行難問題的同時,爲3000多萬車主創造了獲得收入的機會,幫助他們維持和改善生活。促進就業是滴滴的重要使命,我們將持續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爲國家解決就業這一根本民生問題貢獻力量。

此外,滴滴平臺也提高了出行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研究發現,即使考慮待命時間,滴滴平臺全國範圍內從業者勞動生產率也高於部分一線城市的同類職業。

滴滴平臺工作自由靈活,安全有保障

報告發現,靈活性是滴滴平臺新就業的重要特徵。車主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實際情況自由進出平臺,且不受任何損失。此外,滴滴平臺不僅通過駕駛習慣健康、疲勞提醒等高科技手段提升車主出行安全水平,而且通過建立“應急響應、墊付救援、住院探望、主動保障、人道救援、公益幫扶”六大安全保障機制,爲平臺車主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意外風險保障。

工作分配的公平性是平臺新就業的另一個主要特徵。在相同條件下,滴滴平臺根據車主服務質量進行訂單分配,激勵車主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高效率的工作匹配,爲網約車從業者提供更加飽和的工作量。且隨着數據積累和人工智能發展,平臺匹配效率將進一步提高。

滴滴平臺始終致力於保障車主權益。2017年啓動了“小桔醫保”健康保障計劃。這份保障涵蓋了門診、住院和重大疾病。加入計劃的車主每接一單,即進行一次小額度的投入,保障額度就會相應增加,持續累加,重疾險累積保額最高達50萬。

滴滴平臺車主收入高,引領發展潮流

研究顯示,滴滴平臺車主全國平均月工資高於一線城市的客運駕駛員月工資水平。平臺車主平均月收入水平爲1979元,其中包括大量工作時間較短,以嘗試爲主的兼職車主。如果按照傳統就業的正常工作日計算,即每天工作8小時,每個月工作21.75天,滴滴平臺全國平均月工資爲6438元。

滴滴平臺新就業兼具靈活性與穩定性,能夠爲車主帶來持續獲得收入。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間滴滴平臺平均日服務時長與在線時長年內變化情況表明,除了春節期間(2017年2月)服務時長和在線時長略有下降外,其餘月份服務時長基本保持穩定。體現了滴滴平臺工作具有穩定性,基本沒有淡旺季。

滴滴平臺車主滿意度高,符合發展方向

從主觀評價指標看,車主對滴滴平臺總體滿意度得分爲62.63分,與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中勞動力市場平均工作滿意度62.92分基本相同。其中車主對滴滴平臺非常滿意比例達到15.3%,是勞動力市場相應比例的2倍。研究還發現,新就業符合部分從業者追求自我、實現自我、重視自由的新勞動觀。滴滴平臺新就業有效延長了部分本職工作不飽和人員工作的時間,爲個人、社會及國家創造了新增財富。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更高質量的就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就業質量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於新就業形態的發展,報告指導專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紀韶認爲:“各類新就業形態的湧現將成爲未來勞動力市場不可阻擋的趨 勢,各地應大力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當前,一些地方對網約車駕駛員和車輛等設置了很高的准入門檻,嚴重影響就業公平,拉低了新就業整體質量。應減少不恰當行政干預,適應新就業形態發展趨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