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充滿活力、藝術、年輕的城市。

這是我第三次來柏林了。還記得初次來此時的心情如同過山車,帶着對她的期望與憧憬,帶着對德意志的歷史文化的記憶,希望從這座重建的城市中尋找到一點一滴有關戰爭的痕跡,儘管並沒有看到我期望的情景,卻在離開的時候愛上了這座城市的寧靜與美好。

博物館島

柏林牆東邊畫廊

柏林有一種令人着迷,難以言喻的個性,她經歷過幾個世紀的繁華,也經歷過最慘烈的戰爭。如果說那些分裂、冷戰與統一的過去是這座城市逃不掉的陰影,那麼成爲首都之後,她又肩負起將德國推向強國之首的使命。德國人尊重歷史,昔日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的“驚天一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德國人將對過去的反省與對未來的信心,都展現在了柏林的肌理脈絡中。衆所周知,二戰和冷戰階段,柏林被破壞得不成樣子,在過去的20多年裏,德國人把許多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修舊如舊”地蓋了回來。

曾被炸燬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柏林就像是一個鮮活的舞臺,漫步街頭,即便對於德意志帝國的歷史不那麼瞭解,也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勇於面對傷痕的態度。戰爭的痕跡中穿插着充滿藝術氣息的現代化建築,柏林人用他們純樸而熱情的魅力,締造了獨一無二的“柏林氛圍”。

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是柏林最著名的建築,它既是德國數十年分裂歷史的象徵,也是這座充滿創意與激情,洋溢着藝術、文化和創新氣息的大都市幾經浮沉巍然不倒的標誌。

幾乎每一個來柏林的遊客都會來此“打卡”,距離它南邊大約500米,有一大片高高低低的黑色石塊羣,就是著名的“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 (Germany's national Memorial for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

印象中的紀念碑大都是一整座高聳的石碑,而這一大片碑石卻被刻意地排列成波浪狀、高低起伏。 2005年,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爲了紀念全歐洲被納粹德國屠殺的600萬猶太人,美國紐約猶太裔建築師彼德·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臭名昭著的納粹宣傳部原址上,設計建造了這處紀念碑羣,共有2711根高低不同的水泥柱體,佔地近2萬平方米,相當於4個足球場大。

建築師彼德·艾森曼(Peter Eisenman)(本圖來自於維基百科)

遠遠看去,它就像一片抽象的墓地,艾森曼放棄了傳統的表現方式,沒有任何姓名,也沒有任何雕刻與裝飾,黑色的石柱樸素且純粹,卻更顯得莊嚴肅穆。

空中俯瞰圖(本圖來自於維基百科)

紀念碑羣不要門票,任何人都可以從任何一處間隙進入,任意穿行其中。“2711”這個數字也沒有什麼特殊含義,更與被害者數目毫無關聯,只不過就是根據這一地區的面積而決定的。當時在柏林附近用密封式混凝土製作好碑體,並在表面加塗特殊材料,使其可以抵禦風雨,還可以方便地清除塗鴉痕跡。

這些紀念碑最矮的不過幾十釐米,最高的達4.7米,遠遠望去,如同一片波濤起伏的碑林,找不到出口,也找不到入口,置身其間又好似迷宮一般。

和我們所熟悉的任何一座紀念碑都大相徑庭,遊蕩其中,這些水泥塊令人心生不安,壓抑的情緒漸漸瀰漫,裏面的地形也有高低起伏,越往裏走兩側的石碑越來越高,每塊石碑都無任何文字標識,那是無名的亡魂在哭訴,黑色石塊堅實厚重形如棺材,無盡單調的形狀令人有被困的環繞感。石碑間很窄,大部分只容一人通過。儘管外面豔陽高照,內部卻極少見陽光。迷失在這光影交錯的碑林中,與他人相遇時,眼神交互傳遞出內心的激盪,彷彿可以從他們的眼中看到昔日的遇難者。

這段傷痛的歷史,德國人直到二戰結束了40年纔將其作爲公共議題。左翼自由哲學家哈伯瑪斯和右翼歷史學家恩斯特·諾特(Enrst Nolt)以當時“納粹德國的歷史定位和責任歸屬”爲主題進行辯論賽,哈伯瑪斯贏得了比賽,帶領德國人揭開傷疤,正確面對歷史,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尋求國家認同。

德國人建紀念碑的目的,並不是爲了給當年的猶太人受害者一個最終交代,紀念碑的落成也不表示60年後德國企圖與納粹歷史一刀兩斷。相反,它爲了警戒德國人永遠牢記本身的那段歷史,並從中汲取教訓。紀念碑羣的建立還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從提出構想到設計方案,直至完工開放歷經17年之久。紀念碑的建造靈感始於民間,1988年,德國一位名叫Lea Rosh的女性新聞工作者提議,希望可以以一種直觀的方式,爲被害的猶太人建造一座建築物,使人牢記納粹罪行。設計方案向全球招標,艾森曼的方案中標後,又經過了大幅度的數次修改和十餘年的爭論,直到1999年聯邦國會以壓倒性的投票通過決議,撥款2760萬歐元建造了這一處紀念碑,不僅爲了讓下一代記住歷史真相,也期待對歷史的反省轉化爲國家所認同的文化記憶資產。

建造過程(本圖來自於維基百科)

紀念碑的下面就是一個“檔案展覽館”,同樣也是免費進入,裏面按照時間順序用圖片的形式展示了猶太人在第三帝國期間所受的迫害,細緻入微地記錄了那些黑暗年代裏許多家庭的悲慘命運。

紀念碑羣位於首都心臟的位置,距離德國聯邦議院和總理府等國家機關僅咫尺之遙。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德國人反省歷史和懺悔的勇氣。大多數紀念碑的意義都是給活着的人一個面對歷史的機會,體現出紀念事件的重要性。這一處紀念碑羣足足佔了一個街區的面積,德國人將自己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毫無保留地展示給世人,既是警示自己,也是警示後人。

或許,活着的人如何看待死亡,有着更重要的意義,因爲它決定了死亡的價值。

德意志民族和猶太人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德意志帝國曾留下過無數的瑰寶,從這片令人觸目驚心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裏,我感受到了德國人對歷史的態度,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懺悔,這也是我們的鄰居日本所缺乏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