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老收藏的沭阳民政志中,果真找到了这位名叫毛系双的烈士,而且相关信息也都能吻合,但因为年代久远,加之地名拆迁变更,史料记载的原沭阳县南关乡杨店村已经变更成了现在的梦溪小区,那我们还能找到毛系双烈士的后人吗。最近,无锡江南晚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信息,称在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一些长眠于此的烈士多年来一直无人祭扫,其中就有一位沭阳人,名叫毛系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人为了革命远离家乡,甚至在他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烈士中的一部分还有家属经常前来祭扫,但还有一些人却永远孤独地长眠于他乡。最近,无锡江南晚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信息,称在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一些长眠于此的烈士多年来一直无人祭扫,其中就有一位沭阳人,名叫毛系双。一起来听听这段差点隐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故事。

视频加载中...

沭阳烈士牺牲无锡 多年无人祭扫

江南晚报发布的信息中写到,在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共安放着209位烈士的忠骨,其中有59位烈士一直未曾有亲人来探访祭扫,他们的籍贯遍布全国各地,但都是壮烈牺牲在无锡的英雄。清明节之际,江南晚报和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联手发起为烈士寻亲的信息。信息发布后,网友们纷纷关注。

沭阳烈士牺牲他乡,多年无人祭扫,记者帮忙寻后人!

信息中,在有简要事迹的烈士一项里,有一位叫毛系双的沭阳人。

信息显示,毛系双,男,1934年出生,1959年2月27日在舜柯山国防施工中因开挖坑道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0一00部队三支队班长。那么这位烈士的家人现在还在沭阳吗?在沭阳能找到这位烈士的信息吗?了解情况后,记者即刻赶往沭阳县档案局进行寻访,希望在那里得到有效信息。

沭阳烈士牺牲他乡,多年无人祭扫,记者帮忙寻后人!

在沭阳县档案局,根据记者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员在复原退伍军人档案目录里查找毛系双这个名字,目录里时间最早的是1952年。

沭阳县档案馆保管利用股股长 李艳:我们从1952年一直查到了1991年,没有这个人的档案。1952年之前我们这边没有档案移交过来。我们这边是按照姓氏整理档案的,不是按照部队。

沭阳烈士牺牲他乡,多年无人祭扫,记者帮忙寻后人!

不仅如此,档案局可查询的信息都是军人退伍信息,而毛系双是烈士,所以当地档案局并没有信息记录在案。虽然在档案局并没有结果,但是工作人员建议记者可以在一本名叫沭阳县民政志的资料上进行查找,那里可能会有记者想要的信息。为了找到这本书,记者联系了沭阳当地一位了解沭阳县史的老人杨鹤高,他的家里藏书较多,也许能为记者提供有效信息。

果然在杨鹤高老师的家里,记者找到了想要的沭阳县民政志。并很快有了结果。

现场:看,这个,毛系双,1933年的南关乡杨店村,杨店村现在还有吗?杨店村,现在改叫梦溪小区了,梦溪小区,那我如果去那儿找会不会能找到?到那儿就得问问了。他是1959年2月在无锡因公牺牲。

哥哥尚在 家人一直记得这位亲人

杨老收藏的沭阳民政志中,果真找到了这位名叫毛系双的烈士,而且相关信息也都能吻合,但因为年代久远,加之地名拆迁变更,史料记载的原沭阳县南关乡杨店村已经变更成了现在的梦溪小区,那我们还能找到毛系双烈士的后人吗?接着往下看。

沭阳烈士牺牲他乡,多年无人祭扫,记者帮忙寻后人!

在沭阳县梦溪小区,记者向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居民了解情况。可是找了一圈,很多居民对毛系双这个人似乎都没有听说过。但是有人建议可以找到当地的村民组长,名叫毛尚金。他曾是村里的村民小组组长,对村民的情况更了解些。随后记者也辗转找到了毛尚金,没想到,事情一下子有了转机。

毛组长告诉记者,这里曾是沭阳毛姓的集中地,而且他曾经也听说过毛系双这个人,据村里的老人说是战争中牺牲的,而且毛系双在当地并没有妻儿后代,但是还有一位哥哥在世。他随后带着记者前往寻找。

终于,在小区33栋楼的一个车库里,记者见到一位躺在床上的老人。

原来,床上这位名叫毛系学的老爷爷就是毛系双的亲哥哥,今年已经86岁了。因为耳朵有些失聪,所以沟通比较困难,只能了解到毛系双的少部分信息。毛系学说,自己的弟弟是在一次部队开山道的过程中,因为炸药意外着火牺牲的。

毛系双哥哥 毛系学:他开山,和连长一起去开山,开山别人跑出来了,他看有自来水管想把火星呲灭了,没等到呲灭炸了,牺牲了。他还没跑到外面牺牲了。

毛系双牺牲时年仅26岁,让人心酸的是,当时的毛系双已经和老家当地一位姑娘订婚,未婚妻一直等着他回家娶亲过门。

毛系学知道弟弟牺牲后,当年也去了无锡,在烈士墓里面找到了哥哥毛系双。

然而在那个人人讨生活的年代,对于长眠于异乡的弟弟,毛系学也无能为力,加上自己还有儿女要照顾,时间久了,无锡的烈士陵园也就去的少了,渐渐地也就不去了。现在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加上长期卧床,对弟弟的思念也只能放在心里。

毛爷爷的儿女几乎都在外打工,记者随后也电话联系到了毛爷爷的大儿子毛尚芹。毛尚芹是1968年出生的,对于叔叔毛系双的情况只是听父亲偶尔提过。对于这个叔叔,他也因为忙于生计一直没有时间去祭扫过。但是家里人一直都记得这个叔叔。

经过记者的一番寻找,这位烈士的故事也呈现在我们眼前,长眠他乡,又没有留下子女,确实让人心酸又敬佩。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生命,这些功绩不应该被忘记,让我们永远牢记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