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7月11日电(童笑雨)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已走进千家万户。7月11日,全国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专家共同探索中国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和社区建设的新路径。

当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人次。随着人口的增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金仁康认为,在社区开展共学养老是关键。“共学养老即在学习中养老,在养老中学习。如果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也就没有所谓的老年人‘精神饥荒’。”金仁康如是说。

他用“积极的养老”一词形容社区在老年教育的作用。据统计,十年来,杭州共有6000个社区学习共同体,在13万学习的人中,有10.8万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里,老年人不仅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加入到书画、剪纸等技能学习和各项文艺活动中。

杭州建德市退休居民施淑敏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从原本对葫芦丝的一窍不通到获得葫芦丝高级教师证和优秀演奏者证书,施淑敏感慨万千。“我都无法想象,自己一个老年人,还能有如此大的潜力。”

如今,她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成立了葫芦丝学习共同体,让五十多号队员能进行6声部合奏,而这只是杭州开展共学养老的一个缩影。

“共学养老,是一种生命成长,也为‘文化浙江’的实现扩展了群众基数。2018年4月,共学养老基地落地杭州建德,为老年人的终身学习拓展了服务途径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副书记汪国新从事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也深知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以前关注最多的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是“供养”,而如今要在精神生活上实现他们的“自养”。但他也提出,共学养老不能单纯地制定规划。“这如同城市的湿地建设,我们只需为他们搭个框,至于如何‘生长’,我们不能干涉过多,要让他们自己选择。”

对此,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叶忠海表示认同。“老年群体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综合体,他们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他建议,在老年学习共同体活动实施策略上,要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划分标准,更要依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家庭条件等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力求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手段方式和方法。”(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