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小暑一過,就是三伏天了

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今天是初伏的第六天

你住的地方熱嗎

詞人周邦彥說

薄紗廚、輕羽扇

枕冷簟涼深院

此時情緒此時天

無事小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暑熱來時

有人覺得苦夏難熬

但也有人愛這長長的夏日

其實都是此時情緒此時天

無論是閃爍的日光

還是芭蕉的綠意

不過是心的選擇

所以古人相信伏天再熱

也是心靜自然涼

無事小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中國人常說:“熱在三伏天”,進入三伏天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了。“伏”有避匿之意,炎熱中,古人觀察到犬、狗只能老老實實地吐着舌頭消暑,這時人們也開始有意識地避暑熱。

爲了消暑,古人想過很多法子,而且不管是皇帝還是文人、百姓,大家都有自己的消暑妙招。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圖二 | 誰最中國

漢代皇宮裏有一種避暑房,叫“清涼殿”,以石頭爲牀,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僕人站在一旁對着扇扇子。據古籍記載,清涼殿內盛夏時仍清涼無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漢武帝劉徹身邊的紅人,還能得到“常臥延清之室”的特權。

到了唐代,“清涼殿”被唐人稱爲“含涼殿”,是皇帝和后妃的寢殿。含涼殿傍水而建,唐代皇帝命人轉搖扇輪,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設了人造水簾以消暑。記載說“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圖二 | 誰最中國

宋代文人消暑的法子詩意又可愛,他們喜歡在樹下睡涼榻,枕瓷屏,懷抱竹夫人。涼榻是竹製的,輕便容易移動。風起時搬到庭院,或是四面透風的亭榭,披風聽泉而眠,都很愜意。

但在室外休息,古人又怕風吹着腦袋,於是就在枕旁設“枕屏”。尤其在宋人的生活中,枕屏是睡牀上常有之物。歐陽修就在《書素屏》裏說,“我行三千里,何物與我親。念此尺素屏,曾不離我身。”

七月無事是神仙

槐蔭消夏圖

竹夫人是古人夏天抱着睡覺的物事,很像今天人的玩偶牀伴。因爲溫涼,常伴人睡眠,所以有了“夫人”之名。竹夫人實際上是一根鏤空的長圓形的竹籠子,也有名竹夾膝。黃庭堅愛叫它青奴,蘇軾喜歡喊它竹几,我們還是稱她竹夫人吧。

無論是皇家的清涼殿,還是文人喜愛的玉枕紗櫥,總之在消暑這件事上,古人的花樣一直都層出不窮。但對平民百姓來說這些都比較奢侈,他們大多會選擇在一棵大樹下,搭一個簡易的涼棚,這應該就是“大樹底下好乘涼”吧。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對古人來說,即使消暑方式千千萬,但歸根結底,最好辦法不是玉枕紗櫥,喫口冰,吹個風來解決的事兒,最終還是要往心裏頭求。心裏無事安靜的時候,自然會生涼意。

對此,楊萬里寫過一首詩《夏夜追涼》: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夏天的中午,天氣炎熱,想不到夜裏還是那麼熱。打開門,到月下去站一會兒吧。這時,遠處深深的竹林和密密的樹蔭裏,不時傳來一聲聲蟲鳴。一陣陣清涼的感覺也迎面飄來,但這是風嗎,不是的。還是心靜了,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清涼之意纔會湧上全身。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圖一 | ZIYENIAO、圖二 | 子夜鳥

對於心靜生涼,白居易也有一首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他說,夏天那麼熱,人人都在避暑,只有禪師不出門,是因爲暑熱獨獨不入那間禪房嗎?其實也不是的。所以,暑氣逼人的伏天裏還是養心爲要,去喝茶、去靜坐、去觀想,都是好法子。內心安定了,哪怕是酷暑溽熱,也不會覺得難熬。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圖片 | WENYAN

七月無事是神仙

古人常說,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是清涼山。這個季節裏,無論是喁行深山,還是隱沒古剎,乘着微風納涼,都是別有—番滋味的。當然,最終的清涼,總是關乎我們自己的內心。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圖片 | 子夜鳥

還是周邦彥在《鶴沖天》裏寫到的那樣: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小園臺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薄紗廚,輕羽扇。枕冷簟涼深院。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

最喜歡後頭這句: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此時此刻,風起雲湧也好,暑熱難當也好,其實落到感受上,還是隨着人的心在變幻。所以古人相信伏天再熱,也是心靜自然涼,無事小神仙。入伏之後,希望大家不僅有眼前的清涼,還能有心中的那一份。

七月無事是神仙

七月無事是神仙

圖二 | 誰最中國

編輯丨有喜

- 特別鳴謝攝影師-

桑葉同學、 ZIYENIAO、子夜鳥、WENY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