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魯迅站在了院子裏面,心裏面不是平靜,在看到了周圍的情景時,首先發現了第一株棗樹,之後又看到了一株棗樹,這樣的過程描述出來也是非常符合常理,既然是分開寫也是一種強調的方式。其實,答案也是肯定的,曾經,魯迅就寫過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文學家想必我們知道,他名叫魯迅原名是叫做周樹人,魯迅只是他的筆名。他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其中就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Q”等,這些人物形象的刻畫,都讓讀者們印象深刻。他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專家:病句?

作爲一個文學界非常優秀的人物,他也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在它看來,對於自己的看不慣的事情和看不慣的人,都是會直接批評。曾經被他罵過的人也不少,其中就有胡適,以及徐志摩等,這些人都沒有逃脫過魯迅的文學“罵”,經常都會用一些"落水狗"這樣的字。那麼,對於魯迅自身來說,有沒有面臨這樣的事情呢?其實,答案也是肯定的,曾經,魯迅就寫過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這樣的一句話,就算是小學生看到了之後都會覺得這是一個病句,這樣的句子直接說曾是有兩顆棗樹不就行了?爲什麼非要把這個分來說,就像是多說了一句話一樣。根據一些文學方面的專家經過了分析之後就提出了疑問:難不成真的是病句?其中一位研究頗深的一位文學畫家就表示,這可不是一個病句。這句話是在魯迅親筆的《秋夜》時,用了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表達出來的一種思緒。

其中是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經過了五四運動之後,白話文逐漸的闖進了人們的生活,當時的魯迅也是比較擅長用白話文來寫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魯迅站在了院子裏面,心裏面不是平靜,在看到了周圍的情景時,首先發現了第一株棗樹,之後又看到了一株棗樹,這樣的過程描述出來也是非常符合常理,既然是分開寫也是一種強調的方式。最後一個原因就是,魯迅希望通過這樣的寫作方式,通過兩株棗樹的手法,表達自己的不同的觀點。

對於一些文化的專家來說,可能這是一種“舊思想”與“新思想”的碰撞,還有可能這是一種對於舊勢力和新勢力的一種抨擊。魯迅: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專家:病句?對此,網友們,你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