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想不到,曾以“版權衛士”自居的“視覺中國”會因“侵權”跌下神壇。“不敢配圖”“怎麼什麼都是你的”……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討伐中,該公司宣佈暫停網站服務,股價更一度跌停。

“視覺中國”合法身份存疑?內容版權不能是筆“糊塗賬”

縱觀媒體列出的“視覺中國”諸宗罪,大抵可歸結爲兩點。

一則,揣着明白裝糊塗,將無版權作品納入自家囊中“蓋戳叫賣”,再冒充著作權人實施欺騙、訛詐。如黑洞照片的著作權人已經開放版權,其卻假模假式地“佔爲己有”。這無異於以維權之名行侵權之實,賊喊捉賊。

二則,大搞“維權創收”。在侵權官司中,“視覺中國”往往並不追求直接判決賠償,反而將維權變爲銷售,迫使被告變成獨家簽約客戶。例如,此前“視覺中國”與煎蛋網發生糾紛,最終雙方以簽署正版圖片授權合作協議告終。

在“視覺中國”手中,版權成了可以隨意舉起的唬人大棒,搞得媒體們戰戰兢兢,大呼“不敢用圖”。

“視覺中國”合法身份存疑?內容版權不能是筆“糊塗賬”

當然,必須注意的是,對以上這些罪狀,吐槽也好、批評也罷,都不能太過情緒化,而必須迴歸法律準繩。不能因爲“視覺中國”的某些不規矩,毀掉好不容易提升的版權保護環境。

就以上兩點來看,“賊喊捉賊”顯然是侵權行爲,無需多言。可第二點討論空間卻還很大,不能以一句“碰瓷”輕飄飄帶過。某種程度上講,版權保護必然會帶來“用圖不便”或者說審慎用圖,這算不得“視覺中國”的原罪。我們更應該討論的是,“維權創收”是否違規違法?

一方面,“視覺中國”的圖片主要來自簽約攝影師、供應商,他們纔是圖片版權的真正權利人。但是,即便“視覺中國”拿到直接賠償,到攝影師手裏的也不過是零頭,這樣的行爲怕是算不得正當。也就是說,“視覺中國”將真正權利人維護版權的權利作爲籌碼,置換成了其平臺的獨家包年合約。其“維權獲客、維權創收”的模式,本質上是犧牲了原創者的利益,來實現圖庫利益最大化。

還有人進一步提出,“視覺中國”代替作者維權的行爲其實屬於著作權集體管理,但其並不是國家依法批准設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視覺中國”屬於未經批准,“擅自從事著作權集體管理活動”,有關執法機關應當予以查處。但亦有媒體報道,供圖攝影師簽約“視覺中國”的合同上,有將維權事宜獨家授權給其的條款。對此,需要追問的是,“視覺中國”的權利邊界在哪?目前仍模糊不清的邊界,需要相關方面給出靠譜的界定。

“視覺中國”合法身份存疑?內容版權不能是筆“糊塗賬”

法定身份存疑,權限更是霧裏看花,“視覺中國”卻自詡“版權衛士”,拿着所謂的法律武器,四處維權、收費,實在荒謬。可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版權“糊塗賬”不只存在於圖片領域。

比如,原創字體產權也大有文章,常有媒體、影視公司因誤用他人原創性字體而被索賠。誠然原創性字庫字體需要保護,但如何避免讓人“無字可用”,適當的邊界又在何處?

知識產權保護的模糊地帶還有很多,如何釐清版權的邊界和用途以及各個主體的權利與責任,也是“視覺中國”這場風波背後,還應思考的一大社會命題。

我們當然樂見版權意識越來越高,版權環境越來越好。就當下而論,如何讓版權保護走出“專利海盜”的陷阱,走上更友好、更便捷、維權成本也更低廉的軌道,還需要許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關企業需要反思,監管也要跟上,民衆版權意識更要提高。惟有如此,“黑洞”鬧劇纔不會再次上演。

監製:毛穎穎

編輯:胡宇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