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衆議院妄圖用所謂的“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混淆視聽、抹黑中國之際,一部記錄新疆反恐鬥爭的紀錄片卻贏得一片好評。

預防式反恐的新疆經驗,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

這部由CGTN製作的紀錄片畫面清晰、結構緊湊,以“極端主義,爲禍新疆”“生命代價,暴恐之傷”“極端之路,血淚謊言”“全球反恐,並肩同行”四個主題全方位展現了暴力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對新疆的重創,並系統地闡述中國爲解決問題所付出的努力。其中許多來自第一線的畫面是首次披露,由於恐怖分子施暴過於兇殘,以至於片頭標示出警告:“部分案件和畫面屬於首次公佈,以下畫面可能引起不適,請慎重觀看。”

預防式反恐的新疆經驗,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

長期以來,出於照顧羣衆、不喚起“創傷性”記憶等原因,反映新疆恐怖主義的片子總體畫面比較模糊、敘事比較籠統,在傳播力、影響力上有不少欠缺。這導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民衆都對中國在反恐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知之甚少,給了西方反華勢力肆意抹黑新疆人權問題的空間。比如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以BBC爲首的西方媒體反覆拿着一份僞造的“新疆文件”炒作,污衊新疆的教培中心是“集中營”,進而對中國的人權問題進行攻擊。對於這些謬論,我們既需要像外交部發言人那樣針鋒相對進行回懟,也需要通過“軟實力”建設,讓更多人看到對“反恐”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答案。

預防式反恐的新疆經驗,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

在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後,全球反恐的“表現形式”逐漸被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所壟斷。在很多人心中一提到“反恐”,往往就是美國大兵開着悍馬浩浩蕩蕩地奔馳於鄉間土路;或是“戰斧”導彈在黑白影像中對某個建築物精準清除。隨着“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與“伊斯蘭國”領袖巴格達迪被美軍消滅,“反恐戰爭”這一模式似乎取得成功。但需要看到的是,恐怖分子的誕生有着複雜的社會生活背景,“出現—消滅”的模式不是標本兼治的辦法,“越反越恐”的困境也揭示了西方反恐模式的短板。

預防式反恐的新疆經驗,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

反恐應當是打擊與預防並舉,甚至預防比打擊更加重要。與中國預防式反恐的措施類似,英國爲涉暴恐犯罪人員設立了DDP項目,法國在全國各大區設立去極端化中心,美國也在推行“社區矯正”措施……這些項目設立的初衷和邏輯與中國的教培中心別無二致,但在西方媒體的商業屬性和利益集團誘導下,如同好萊塢大片般的戰爭場面有意無意地成爲反恐宣傳最重要的一部分,而預防式反恐的種種措施卻處於被遺忘的角落,也導致了西方民衆對預防式反恐的不理解。

預防式反恐的新疆經驗,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

通過教育與職業培訓,讓輕微罪犯改過遷善,把極端思想扼殺在萌芽中。通過探索實踐,我們的教培中心措施更加系統、全面,也更加有效。預防式反恐的新疆經驗,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邀請駐外使節的方式加強溝通。通過傳播方式的創新,加強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在“反恐戰爭”的答案之外展現中國方案的良好效果,那些西方政客的信口雌黃自然就沒了市場。

預防式反恐的新疆經驗,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

極爲諷刺的是,正當美方舉着“人權大旗”對中國新疆事務指手畫腳之際,《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組“美國酷刑圖鑑”,揭露了關塔那摩監獄對囚犯施加的各種非人虐待,哪裏纔是“集中營”,這還用說嗎?

預防式反恐的新疆經驗,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用各種媒介進行宣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