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捷爾醫療成立六年後,通過入股上市公司,李仕林成爲了*ST華業第二大股東。這個過程中,李仕林成爲*ST華業第二大股東後,是否影響了上市公司收購捷爾醫療的決策。

1973年3月,李仕林出生於重慶江津。

2018年10月12日,重慶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局李仕林等人的金融詐騙立案偵查。

2019年3月,據經濟觀察報報道,重慶衛計委人士透露,華業資本爆雷後開始自查,發現其第二大股東的實控人李仕林涉嫌僞造公章及涉嫌欺詐在北京、重慶兩地報警,李仕林現由重慶公安局立案偵查。

也就是李仕林的上述造假行爲,讓一家上市公司不得不退市。

今年12月5日,*ST華業公告退市。46歲重慶女商人李仕林的神話,正式宣告破滅。

李仕林發家於醫療器械行業、成爲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最後影響上市公司決策,讓上市公司買下自己手裏的公司,然後上市公司計提商譽減值,一套流程下來,玩得行雲流水。

可是,“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

2018年爆出應收賬款造假的醜聞後,*ST華業股價持續下跌。到了2019年,在“面值退市”規則作用下,*ST華業最終不得不退市。

無論上市公司也好、股民也罷,就連李仕林本人最終都成爲輸家。“三輸”局面下,*ST華業想要向上交所申請豁免退市,就顯得十分荒誕不經。

李仕林東窗事發:*ST華業併購捷爾醫療成關鍵

李仕林的商業神話走向破滅,主要由旗下兩家公司觸發:重慶恆韻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潤醫藥”)和重慶捷爾醫療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爾醫療”)。

2008年10月09日,恆潤醫藥成立,主要經營範圍爲批發化學原料藥及其製劑、抗生素原料藥及其製劑。2009年6月15日,李仕林成立捷爾醫療。

捷爾醫療成立六年後,通過入股上市公司,李仕林成爲了*ST華業第二大股東。

2015年6月24日,*ST華業斥資21.5億元收購捷爾醫療100%股權,正式完成工商手續變更及工商備案工作。

這個過程中,李仕林成爲*ST華業第二大股東後,是否影響了上市公司收購捷爾醫療的決策?有沒有私底下的利益輸送,值得進一步追蹤。

*ST華業當時的管理層,難逃干係。

2015年報顯示,徐紅爲*ST華業董事長,趙雙燕爲董事會祕書,財務總監爲郭洋。


73年的重慶女人,一筆造假交易讓這家上市公司退市了


*ST華業21.5億收購捷爾醫療 2018年爆雷

從*ST華業發佈的公告來看,重慶市經偵公開資料顯示,李仕林涉案金額高達30億元,時間跨度從2008年到2018年十年。

也就是說,恆潤醫藥成立開始,李仕林已經開始應收賬款作假。

2015年*ST華業收購捷爾醫療後,捷爾醫療開始與李仕林控制的恆韻醫藥開展債權投資業務。2016年,李仕林通過協議收購取得恆韻醫藥15.33%的股份,成爲公司第二大間接持股股東,因此相關債權投資業務均爲關聯交易。

2018年9月,*ST華業公告披露,其投資的8.8億元應收賬款債權逾期。經過後續調查發現,逾期的應收款債權,均爲轉讓方虛構,印章、票據都是恆韻醫藥僞造。當時,其應收賬款投資存量規模高達101.89億元,全部是從恆韻醫藥收購而來。

公告顯示,*ST華業收購捷爾醫療時,後者所做的業績承諾是: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合併報表口徑下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孰低)金額分別爲 1.32億元、2.2億元、2.98億元、3.67億元、4.11億元、4.19億元。如果捷爾醫療未實現上述承諾的業績,則由玖威醫療、李偉按照《業績承諾及補償協議》的規定進行補償,李仕林對此承擔連帶責任。

73年的重慶女人,一筆造假交易讓這家上市公司退市了

從表面上看,捷爾醫療的業績承諾完成好像還差強人意。*ST華業年報顯示,捷爾醫療2015年淨利潤爲1.4億元、2016年爲2.26億元,2017年爲3.07億元。

好景不長,2018年開始,捷爾醫療開始出現虧損,*ST華業進行了資產減值計提。

2018年報顯示,捷爾醫療資產組的賬面價值爲26.13億元,經採用收益法評估後與商譽相關的資產組的可回收價值爲15.84億元,減值額10.29億元,減值率39.38%。

國金證券爲*ST華業這筆21.5億元併購交易的財務顧問,按照收益法評估捷爾醫療市值達21.5億元。

虛構出來的利潤,虛假的繁榮破滅後,*ST華業就只剩下一地雞毛了。

5.22萬戶投資者欲哭無淚,證金公司躺槍

*ST華業退市已成定局,但相關股東的權益最終如何保障仍是個問題。

同花順數據顯示,*ST華業還有5.22萬戶股民,後續這些股民的賠償事項仍是個未知數。

機構投資者也同樣躺槍。截至今年三季度,證金公司仍持有2716.8萬股,佔*ST華業總股本的1.91%。


73年的重慶女人,一筆造假交易讓這家上市公司退市了

(數據來源:同花順)

啓示

併購市場裏面貓膩多,二股東這樣的玩法直接搞到上市公司退市,也是罕見的案例。大部分上市公司併購後,並不能消化相應的併購標的,常常會讓上市公司深陷泥潭,值得投資者警惕。

(歡迎關注我的公衆號“A股老玩童”,ID:laowantong_198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