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在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裏,不到2000平米的總裝廠房內,有序排列着大大小小的衛星和儀器。

在一面“衛星牆”上,我們看到了已經發射成功並且取得許多成績的中國衛星家族“全家福”。

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激盪人心,“天宮一號”、“神舟”、“悟空號暗物質探測器”、“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天舟號”、“嫦娥號”、“慧眼”等等。另外,我們還看到現場有兩顆正在“裝星”,它們整裝待發,已完成最後的測試,放入屏蔽暗室裏排隊等候發射!

據研究院副院長介紹,目前緊鑼密鼓正在研發的衛星還有30多顆,近年來發射的衛星在國際上都取得了讓我們驕傲的成績,其中當然要數 “墨子” 號和 “悟空” 號最激動人心。

“悟空” 號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墨子” 號科學實驗衛星,於2011年12月立項,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是全球最先進的量子實驗衛星,在今年已經完成了初步階段性目標,使我國在量子物理領域成爲全世界最領先的國家。

“北斗三號” 蓄勢待發

北斗全球導航定位衛星系統,作爲國際四大全球導航服務之一,我國後來居上,超過了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系統,僅次於美國的GPS

但目前的北斗並不是完全體,“中國將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如果建成,可以達到米級甚至釐米級的精度,車輛可以區分,無人駕駛汽車等應用就都可以實現了”,導航衛星總師林寶軍說。

在總裝廠房內,兩顆北斗三號正在“裝星”,而另外兩顆即將發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劃由35顆衛星組成,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27顆中地球軌道衛星、3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

目前已經有23顆在軌衛星,這兩顆升空後將完成導航定位全球框架,計劃於2020年,全部建設完畢。

“虹雲工程”

航天科學工程院正在建設“虹雲工程”,未來計劃發射156顆小衛星,這些衛星將在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軌道上組網運行,致力於構建一個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絡。

“虹雲工程”具備通信、導航和遙感一體化、全球覆蓋、系統自主可控的特點,以其極低的通信延時、極高的頻率複用率、真正的全球覆蓋,可滿足中國及國際互聯網欠發達地區、規模化用戶單元同時共享寬帶接入互聯網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