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12月6日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顯著

關於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的問題,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伴隨着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漢字就有了簡體形式;南北朝以來楷書、草書、行書中也不斷有簡體字產生。現行簡化字即是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通過蒐集、整理、篩選千百年來在民間通行的簡體字,在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確定簡化字體並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後確定的,具有歷史繼承性、體系性和深厚的羣衆基礎。從漢字形體構成的規律看,形聲構字是主要的構字方法,如果僅從會意字方向去理解漢字,就背離了漢字構形事實。

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

此外,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華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要讀懂這些信息首先要能讀懂漢字記錄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漢語書面語,但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漢語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現在通過文字資料瞭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難主要在於記錄這些信息的語言從古至今發生了很大變化,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同樣,現在古典詩文都已經有簡化字版,如果不經過專門訓練,也一樣讀不懂。

教育部另稱,據國家11個部委(局)組織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對全國閱讀繁體字書報困難程度調查的數據顯示,閱讀繁體字書報“基本沒有困難”和“有些困難但憑猜測能讀懂大概意思”的比例佔58.69%;“困難很多”的比例佔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這表明,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

網友:可以,但沒必要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提案建議“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針對“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爲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教育部稱,當今語言生活中,繁體字仍將在發展文字藝術、加強兩岸四地以及海外華文區溝通交流等方面發揮作用。我們將在堅持國家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調研,開展繁體字相關研究,更好地爲社會提供語言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