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了什麼是做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以及爲什麼要做與如何去做。

01 概述

本文是梳理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方法-產品經理工作職責&工作核心技能之一,筆者寫本文的目的一是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做個輸出,包含來自己的經驗總結和最近學習到的知識總結,其二順便分享。知識方法無定論,任何內容先看思路,實戰爲主。

在分析一個問題時,可以用一個通用的框架方法論,WWH法: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這樣可以把思路理清晰。因此引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什麼是需求?爲什麼要做需求分析?什麼時候做需求分析?怎麼做需求分析?

說明:時間有限,本文的案例不代表實戰解決方法案例,更爲了快速說明和應用方法而舉例。

02 需求定義

1. 什麼是需求?

需是是用戶在某種場景下的未被滿足的期望。

爲什麼要明確需求的定義,需求很容易被誤解,這裏我們要區分下用戶需求和產品需求。

我們的產品在未被定義之前,我們研究的需求是用戶需求,我們通常也會叫作問題(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當我們定義產品時,我們就要把用戶需求轉化爲產品需求,提供具體的可落地的解決發難,才能實現產品。

我要喫飯睡覺打豆豆,這不是需求,這種需求對於產品沒有任何價值。

看定義,用戶需求是用戶基於某種場景下的未被滿足的期望,在這裏提煉出需求的基本結構:用戶+場景+期望。強調:需求不是獨立存在的,是依附於用戶+場景一起存在的。

用戶需求案例: 小明(用戶),每天早上起牀後就要趕着去上班,沒有也不想在家喫早餐,但是到了公司就要工作,所以常常沒有早餐喫,又餓又不健康(場景),小明又想多睡會兒又想在上班前喫上早餐(期望)

2. 什麼是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挖掘和提煉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問題,即找到用戶需求,並把用戶需求轉爲產品需求(解決方案)的過程。

這裏強調兩點:

  1. 找到用戶需求
  2. 解決用戶問題

案例: 還是小明喫早餐的案例,目前小明希望在上班前能喫上早餐這個是用戶需求,只找到用戶需求,沒有解決方案,等於0,我們還要幫小明解決問題。如,提供早餐外賣,小明可以提前在手機上預定早餐外賣,一起牀就有早餐可以喫。這是一個較完整的產品需求。

03 爲什麼要做需求分析

產品首先要滿足的就是用戶需求,爲用戶產生價值,才能創造商業價值。滿足用戶需求是產生商業價值的本源。

04 在什麼階段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貫穿在產品整個生命週期。

1. 產品概念期

這個階段做需求分析,更強調需求調研,目的是定位目標用戶羣,做產品定位,市場研究並確認細分產品市場。提煉產品核心功能,解決目標用戶羣痛點問題。 交付物:BRD需求文檔。(或類似的相關的文檔,如需求調研報告、市場調研報告等)

2. 產品設計開發期

這個階段的需求分析,目的是要設計一個可落地的解決用戶痛點,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設計一個目標用戶可用好用的產品。深層次的挖掘和分析用戶,描述需求,解決問題。實現用戶如何通過一步步的使用產品滿足其需求。該階段交付物:產品原型+PRD操作文檔。

3. 上線後-成長期

上線後的需求分析,目的是驗證真實產品滿足真實用戶需求的結果,收集用戶需求,優化產品。

4. 成熟運營期

本階段需求分析,目的在爲產品提供更好的運營方案,制定競爭策略。讓產品持續更好的更多的爲企業創造商業價值。

5. 產品衰退期

當產品進入衰退期時,需求分析重在研究市場發展趨勢,以幫助決策是調整發展戰略。

05 需求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可以分爲三大步: 明確問題–拆解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1. 明確問題

明確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從各方蒐集需求,然後經過分析,提出真正的需求。

需求獲取渠道

以下是我們常用的一手需求獲取渠道:

收集到的一手需求還不是真正的需求,要先進行一個清洗過程,把一些無用的無根據的站不住腳的異常的等等都過濾掉。具體過程不做介紹啦。

明確問題(提出要解決的問題)

這裏一定要注意,提問題的標準:提出的問題要聚焦,明確、開放。不能泛,模糊。要又用戶、場景、問題。還要明確該需求帶來的價值。需求最終是要交換成價值的。

正確的問題VS錯誤的問題:

明確需求的價值:

2. 拆解問題(需求)

拆解需求指的是把已經明確的問題,從多個維度進行拆解,目的就是爲了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該方法是某課程老師總結的拆解方法,筆者認爲非常好,非常清晰和明確的一個方法,這裏直接引用。(該方法也是老師對《六頂思考帽》裏的解決問題方法做的靈活應用,同時書也推薦給大家)

拆解問題的5個維度:

  • 積極層面:通常可以拆解出怎麼做對用戶來講可以產生更積極的情感。
  • 否定層面:通常可以拆解,即使不做什麼,依然可以產生好的結果。
  • 轉移層面:轉移指的是不直接單獨解決當前用戶的問題,通過轉移法,用戶轉移、問題轉移等。
  • 拆解:把當前問題刨根問底的拆,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找到問題本質。
  • 腦洞:這個更多的靠靈感、經驗等進行頭腦風暴,補充其他維度考慮不到的地方。

案例: 問題:某視頻APP,用戶次日留存率低於30%,需要提高次日留存率 拆解過程如下圖:

注意在拆解問題的時候,不要去考慮能不能實現,先去拆解一切想到的問題,最後在分析解決方案的時候再來進一步篩選。

3. 提供解決方案

問題拆解完後,對所有提出的問題列出解決方案,這裏注意,一開始思考解決方案的時候也不要去考慮實現的可行性,儘管去提供。等所有的解決方案都列出來之後,再進行方案分析、評估、排序。

06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指的是如何安排已經明確產生的需求,工作中我們通常會遇到四面八方包括產品經理自己給的需求,但是資源和精力無法讓做到有求必應,我們需要去把需求做一個分類和排序,儘可能的去做性價比高的需求開發。 這裏我們介紹幾種方法,幫助我們做需求分類和排序。

1. Kano 模型

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爲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

Kano模型把需求分爲5類:

基本型需求

該類需求代表的用戶的核心痛點,是產品的必備功能,如果沒有該功能,用戶會極度不滿,甚至不用你的產品。但是如果有了該功能,用戶並不會對你的產品的滿意度增加。如微博的發佈微博功能、社交APP的聊天功能、共享單車的開鎖功能等。

期望型需求

這類需求代表的是用戶的癢點,代表的是品質,對用戶來講是最好有的功能。好比我們的生活,我們都期望我的生活是有一定品質的。擁有此功能,用戶滿意度會明顯提升(過的還可以),沒有此功能,用戶滿意度會明顯下降,但是湊合可以用戶(過得下去)。這種需求一定要去努力挖掘和分析,並做好。代表了產品的競爭優勢。如社交軟件的語音聊天視頻功能。

興奮型需求

這類需求所在暗處,用戶自己都想不到的需求。擁有此功能,即便表現的並不完善或完美,用戶滿意度也顯著提升,但即便沒有此功能,用戶也並不會對產品對滿意度降低。如,在微信剛剛推出紅包功能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興奮型需求。

無差異型需求

該功能對用戶來講,是不痛不癢的需求。可用可不用,有或者沒有都不會影響用戶的滿意度。如,我們在設計某個按鈕,是20px,還是22px,是第一個還是第二個位置。無論怎麼做,對用戶並無明顯影響。我們就儘量不要去花精力在這上面,只需要執行任意一種即可。

反向型需求

該類需求提供對應的功能後,用戶會對產品的滿意度降低。該類需求,最好不做。如,前段時間上熱搜的一款監測學生上課是否集中注意力的智能科技“緊箍咒”,得到的是網友幾乎一邊倒的差評和抵制。

Kano模型實施方法:

如何評估需求屬於Kano模型中的哪一類需求,我們可以實施以下方法:

Kano模型問卷調研法 可以直接設計問卷調研,通過定量問卷調研得出需求屬於哪一種:

按照上表的格式,對每一個功能做一個的調研,充分收集用戶的數據並得出結果。

2. 時間管理四象限法

本方法可以快速幫助我們評估需求開發的時間優先級。從緊急重要程度兩個維度比較合理的幫助產品有條理的安排開發秩序,避免盲目排序。

3. ICE排序法

ICE排序法也是一種比較嚴謹科學的需求排序方法,通過從幾個維度考慮給需求打分,以總分高低去排序。

  • I(Impact):影響範圍
  • C(confidence):對上線效果的自信程度評估
  • E(ease):開發難易程度(工作量+技術難易程度)評估

應用實例:

本文由 @娟姐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