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方興未艾,但並不意味着每一個鄉村都能受到遊客的青睞。要想讓人“垂涎欲滴”,就要好好烹飪鄉村旅遊這頓大餐,就要調製出獨特風味。鄉村旅遊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旅遊,調味鄉村旅遊大餐,應當做到“五味雜陳”。

鄉村旅遊應是鄉村味而不是城市味。 一些地方在發展鄉村旅遊的時候,喜歡大拆大建,拆掉古老的民居,建設像城市一樣的廣場樓房;喜歡大砍大伐,砍掉茂密原生的樹林,建設像城市一樣的草坪花園;喜歡大破大立,重新規劃原有的村莊佈局、田地形態,使得鄉村像城市一樣“井井有條”,這都是不可取的。發展鄉村旅遊,不是要把鄉村變成城市。人們從城市去往農村,不是爲了觀看“類城市”景觀。

發展鄉村旅遊,不要刻意營造城市味,應該大力凸顯鄉村味。 正是那些城市沒有、鄉村獨有的東西纔是真正有吸引力的東西。它們或許是鄉村風景,比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許是鄉村生活,比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或許是鄉土人情,比如“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鄉村旅遊應是本土味而不是異域味。 愛丁堡莊園、瑞士小鎮、加州部落……這是一些村鎮的名字,但它們不在國外,在國內。一些地方發展鄉村旅遊,有一定的“崇洋媚外”傾向,殊不知,取一個外國名字,蓋幾棟外國房子,演幾場外國歌舞,這類土不土、洋不洋的旅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鄉村旅遊需求。

發展鄉村旅遊,不要一味打造異域味,應該着力挖掘本土味。 模仿別人,永遠抹不掉“僞造”的嫌疑;做好自己,才能凸顯“原生”的美麗。東北村落的林中木屋、陝北村落的窯洞土炕、徽州村落的青磚黛瓦等,這些都是當地纔有的獨特民居形態;五常的大米、信陽的毛尖、贛南的臍橙等,這些都是當地纔有的特色農產品。應當結合當地特有的衣食住行要素,打好“當地牌”,調出“本土味”。

鄉村旅遊應是自然味而不是人工味。 彎彎曲曲、時寬時窄的溪流,改造成寬窄統一的人工河;層層疊疊、有大有小的梯田,修建成橫平豎直的人造地;自然生長、形態各異的樹林修剪成整齊劃一的景觀園……鄉村景觀,應該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有些人卻偏偏不相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東一鋤頭,西一剪子,把一派自然風光給整成了人造景觀。

發展鄉村旅遊,要減少一些人工味,保留更多自然味。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山水景觀美就美在形態各異;正所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花草樹木美就美在自然多姿;正所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鄉村生活美就美在親近自然。一村一幅山水畫,一戶一處田園景,鄉村旅遊,要的就是一份“自然味”、一種“鄉野趣”。

鄉村旅遊應是人文味而不是建築味。 山坡綠化了,水體整治了,道路修通了,網線入戶了,民居改造了,農家樂也開張了……整個村莊建設一新,然而就是沒人來。說到底,發展鄉村旅遊,不等同於搞房地產開發,不是說你蓋好了“黃金屋”,就一定能贏得“遊客心”。建築不過是鄉村的“形”,人文才是鄉村的“神”。

發展鄉村旅遊,除了要“塑形”,更要“找神”。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以農耕技藝、農耕用具、農耕節氣、農產品加工活動等爲主體的農耕文化是“神”;“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以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禮儀民俗、遊藝民俗等爲主體的民俗文化也是“神”。有了這些“神”,鄉村旅遊就不會“六神無主”,就能做到“形神兼備”。

鄉村旅遊應是創新味而不是守舊味。 一些鄉村發展旅遊“劍走偏鋒”,爲了留住所謂“原生態”鄉土味,拒絕接受新事物、新科技。新事物、新科技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助力鄉村發展的“動力火車”,發展鄉村旅遊,尤其不能“開倒車”。

發展鄉村旅遊,不能一味守舊,應當銳意創新;不能回到過去,應當面向未來。 水、電、網、氣等都可以入村,商店、郵局、醫療、消防等都可以配套,博物館、圖書館、文化站、休閒驛站等都可以擁有,農事體驗、農業觀光、農家休閒等多種形式都可以發展……鄉村的地理環境可能相對“封閉”,但思想意識不能“落後”。

鄉村味、本土味、自然味、人文味、創新味 ,是發展鄉村旅遊的正宗味道,只有保證這份味道的純正,才能讓人回味無窮,才能保證客源廣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