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近幾十年來在中國人眼裏,日本製造是精巧耐用的代名詞,國人更是赴日瘋狂採購,從電器到感冒藥見啥買啥……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消費者僅僅通過網絡海淘的日本產品,金額就突破了1兆日元(約合人民幣625億)。

中國遊客在日本瘋狂採購,以至於日本爲此現象發明了一個新詞“爆買”,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所謂的“日本製造”完全就是被我們神話過的而已。

日本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精彩的“山寨”史。

在上個世紀中葉,日本在食品、服裝、小商品、動畫、漫畫、影視、玩具、家電、汽車、重工、消費電子產品……等等領域無不在“山寨”歐美的產品,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Made in Japan在歐美就是“垃圾貨”的代名詞。

以至於後來,日本一些山寨商品的製造商創建了一個名叫“USA”的小鎮,這樣他們就能把山寨產品打上“Made in USA”的標識。那個時期,抄襲成了日本企業的主旋律,上至家用電器、汽車摩托,下至各種食品、漫畫全都逃不過他們的魔爪。

雖然“山寨”在中國是個貶義詞,但是日本人可不這麼認爲。日本人認爲自己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基本上是學習中國的政經乃至文化制度,和服、櫻花、茶道、相撲……這些日本的文化象徵,其實都源自中國。1868年以後各個領域開始完全照搬歐美,也因此成爲工業強國。

山寨並不可恥,可恥的是隻會山寨,卻沒有超越的決心和能力。日本山寨也確確實實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在這些日本山寨品牌中,很多都成爲了行業領導者,比如尼康、優衣庫、豐田等。

所謂“德國製造”,“日本製造”都是山寨的佼佼者,當然屬日本最厲害了,歷史上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山寨”,相比之下,中國真的是弱爆了,才山寨了10年就被自家媒體天天臭罵。

當然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靠山寨立國,從山寨起步到仿造升級,最後發展到原創品質纔是大國應該走的道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