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身處“大幹100天全力推進鹽射高速建設動員大會”的現場,心情無比激動,我們清楚還有100天,腳下這片熱土將會承載着江蘇射陽人民夢想與希望匯聚成高速長龍蜿蜒向西南的鹽城市區延伸……筆者手端相機一刻不停地攝錄現場工作人員和建設者的投入、記錄着沿線村民翹首期盼的瞬間。或許這些影像資料將來成爲射陽交通跨越式發展的見證,是鹽射高速全力推進彌足珍貴的原始資料。

高速公路在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時代和不同的科研學術領域有不同規定,我們國家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規定:高速公路爲專供汽車分向行駛、分車道行駛,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車道公路。世界各國、各地區對高速公路均有各自建設標準,設有統一的模式;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高速公路有所差異,有的國家地區對部分控制進出口、非全路段採用立交的直達幹線公路也納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根據技術等級劃分,級別高於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和等外公路。高速公路與路網地位等級分類下的國道或省道,互爲交叉關係,即高速公路在路網中是國道或省道的一部分,高速公路與一級公路同屬於高等級公路。截至2019年,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已達14.26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鹽射高速即鹽城至射陽高速公路,該高速路起自射陽縣日月島南側與329省道交叉處,沿射陽縣城規劃區南側、運棉河北側向西,經合德鎮、興橋鎮區域後,路線折向西南,止於鹽城北側新坍鎮區域附近與瀋海高速公路交叉處,路線全長22.497公里,項目按照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爲120公里/小時,這是江蘇省第一條以地方爲主建設的高速公路,也是新一輪高速公路網規劃中唯一列入今年江蘇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項目。

2019年2月12日,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重大交通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視頻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宣佈的一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鹽射高速列入其中。鹽射高速的地域東聯射陽縣城、射陽港,西接瀋海高速,乃射陽對外聯絡的主要通道,是銜接鹽城、射陽縣城、射陽港等重要城市的樞紐,也是沿海綜合運輸通道,對完善蘇北沿海地區的高速公路網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也加強了射陽與江蘇內陸地區間的聯繫,同時大大緩解了射陽港區集疏運體系,促進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鹽射高速建成後,將與大市區“5+1”高速高鐵網無縫對接,射陽承接南北、內聯腹地、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

鹽射高速順利開工建設的背後離不開射陽縣委書記唐敬、縣長吳岡玉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射陽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深研、吸收和聽取專家、學者的建議,廣泛徵求社會意見,最終確定了鹽射高速線路走向方案,併成爲《江蘇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7-2035) 》“十五射六縱十橫”高速公路網中“射三”南京至鹽城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鹽射高速順利開工更離不開以射陽縣交通運輸局黨委書記、局長鬍建國爲首的交通鐵軍日夜兼程,大有“八百里加急”馬不停蹄過驛站之勢。這個團隊把建設鹽射高速視爲特殊使命,特別是團隊領班人胡建國同志,他以“釘釘子”精神和“繡花”功夫把鹽射高速項目立項“變不可能爲可能”!鹽射高速共需編制10多個報告,僅各類評審就有環評、安評、洪評、穩評、用地預審等一系列審查審批環節,項目前期手續僅用8個月時間完成了需要24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要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複雜的審批手續,必須要有超強的業務能力、穩固的思想定力和持久工作耐力,披星戴月,夜以繼日,終將不可能變爲現實,最後的結果得到了省市縣領導的高度評價。

7月1日,鹽射高速建設現場指揮部召開第一次全體工作會議,標誌着鹽射高速項目建設正式開始。開工至今先後完成高速便道便橋搭設;標準化鋼筋製作場投產;標準化試驗室建成;項目現場大型機械,項目管理人員、施工人員陸續進場。項目開工以來,徵地拆遷合力推進、安全管理步步爲營、項目建設穩中有進。鹽射高速前期各項工作齊頭並進,突破了施工建設的常規,創造了“射陽速度”。

11月8日,“大幹100天全力推進鹽射高速建設”動員大會在鹽射高速項目施工現場召開,射陽縣委書記唐敬、縣長吳岡玉等縣“四套班子”領導觀摩項目現場,聽取講解並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問題。日前,項目工程必備的施工手續齊全,“三場兩部”已基本建成,便道便橋全線貫通,十字共振,靜壓樁機,錘擊樁等大型器械進駐現場,鹽射高速項目已具備主體工程全面施工條件。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財富,鹽射高速的建成後鹽城至射陽原本近一小時縮短爲半小時,爲射陽縣各行業走出去,請進來交流發展,互相學習,提供了行業要發展,交通必先行的基本保障。

射陽交通行業發展在江蘇省、市交通部門大力支持下,在射陽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港口、碼頭、通用機場、國省幹線、農村公路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構架現代立體交通、智慧交通、品質交通、安全交通。鹽射高速的建成,必將使射陽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鹽射高速的加入更加圓滿了射陽縣大交通、大發展時代的科學構架。(本刊記者/陸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