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學員與延川縣文藝工作者在路遙故居進行文藝彙報交流

劉宏祥是老文聯人了,從1998年9月到陝西省延川縣文聯的《山花》文藝報任美術編輯,至今已有20年。他做過《山花》的校對、版式設計、書畫約稿工作,也做過縣文聯的會計、文祕,任縣文聯副主席10年, 2012年10月起擔任縣文聯主席。延川縣文聯成立於1984年12月,是陝西省成立最早的縣級文聯單位。

“孩子,你能拿下來嗎? ”十餘年來,劉宏祥依然記得當初接受縣文聯主席任命時老父親的那份擔心,也依然記得自己在老父親面前立下的那番豪言:“爸,您放心吧,兒這麼多年曆經文聯的各個工作,看都看會了,何況工作是靠大家共同努力的。 ”在劉宏祥看來,基層文聯工作要開展好,有兩個關鍵:一是縣委縣政府重視文化工作,二是要團結好各個協會和文藝工作者。

基層文聯是紐帶,是文藝工作者之家

延川縣位於陝西省延安市東北部、黃河西岸土石山區,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陝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中國秧歌之鄉” ……這個黃土高原的山區小縣還是中國罕見的“作家縣” ,這裏走出了路遙、史鐵生等著名作家;這個不到20萬人口的縣城,出現了很多家庭博物館,展示着延川剪紙、布堆畫等民間藝術的風采。

“延川是貧困縣,卻是文化大縣,有着豐富的文化資源。對於延川縣的發展,縣裏有着共識:必須打文化這張牌。 ”劉宏祥說,爲了使文藝工作者能心情舒暢地投身於文藝創作,縣委縣政府本着關心愛護、培養支持的態度,千方百計爲其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實現文藝“大推送”工程,支持文藝工作者到外辦展參展參演等文藝活動。比如,政府拿出20萬元支持馮山雲到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個人油畫作品展;出資30萬元支持山花演藝公司青年演員王香雲到北京參加《星光大道》活動。

在這一系列的努力中,延川縣文聯走出一條“工作圍着大局轉,文聯圍着協會轉,協會圍着會員轉,會員圍着作品轉”的工作方法,充分發揮文聯“聯絡、協調、服務、指導”的職能作用,全面推動延川文學藝術事業繁榮發展。“縣文聯和各個協會做活動不用太擔心資金問題,只要活動是正能量的,有助於地域文化宣傳,縣委縣政府都大力支持。 ”劉宏祥介紹,自2007年延川縣政府出臺《關於延川縣優秀文藝作品獎勵辦法的通知》以來,縣文聯以每年的“5 · 23”紀念活動爲契機,組織評委對上一年度的全縣優秀文藝作品進行評選重獎,極大地鼓舞了延川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

當記者問及“如果沒有縣文聯,文化活動的開展有何不同”時,劉宏祥直言:“對於基層來說,文聯非常重要,文聯是紐帶,是文藝工作者之家。縣級文聯所屬的各個協會都是志願服務的,有事兒大家都商量着辦。 ”他描述道,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大家聚在一起,幹得熱火朝天,不問酬勞,都當作自己的事情認真做。活動結束,再各自迴歸自己的工作崗位。就是這樣的熱情、興趣和凝聚力,讓延川縣文聯及其下設的五個協會——延川縣作協、延川縣美協、延川縣書協、延川縣攝影影視家協會、延川縣音樂舞蹈戲曲家協會,團結會員310人,其中國家級會員32人,省級會員60人,市級會員130人。

常常有人誤解,縣文聯是個清閒單位,就是接接電話而已。作爲主席的劉宏祥,卻是跑上跑下,自己又取件,又給要帶剪紙作品進城參加活動的農村婦女寫簡介,“事兒一點一點地做” 。“延川縣文聯是正科級建制,單位編制數7人。而實際上,包括我在內有4人,有副主席1人、幹事2人。 ”劉宏祥表示,縣文聯引進人才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人才缺,卻做了一件件讓同行驚訝的“看上去像大單位乾的事” ,劉宏祥感覺特別累,“但咱不幹,也需要有人幹下去呀” 。就這樣憑着一股子軸勁兒,再苦再累,他也一直堅持着。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文聯繁榮發展的重要體現

“活動是文聯的生命,活動是文聯的載體,活動是文聯的形象。 ”劉宏祥說。

每天清晨一睜眼,他就會想:今天要做什麼呢?延川縣文聯在“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和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都牽頭舉辦開展各種活動,如有獎徵文大賽、書法美術攝影展、文藝理論研討、以“我們的中國夢”爲主題的“送文化下基層”文藝志願者服務活動等。“現在基本上是‘一月一活動,一季一賽事’ 。文聯要把文藝工作者凝聚在一起,必須以活動爲載體。 ”

每年的“5 · 23” ,延川縣文聯都會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重溫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同時舉辦一年一度的“百花迎春”美術作品展活動,該項活動已連續舉辦5年,成爲延川縣美協的品牌活動;延川縣書協把臨帖作爲抓手,連續舉辦兩屆“書法臨作展”活動,引導書法藝術繼承創新;延川縣攝影影視家協會連續舉辦兩屆“大美延川”攝影作品展活動;延川縣音樂舞蹈戲曲家協會配合縣委縣政府已連續10年舉辦每次爲期一週的“道情唱紅延川城,陝北秧歌傘頭、陝北民歌大賽”演唱周活動,該品牌活動已被陝西省文化廳列爲省級文化品牌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文聯繁榮發展的重要體現,活動的品牌化可以有效體現文聯活動的質量和影響力。 ”劉宏祥說。

人才質量提升,首先要團結

“團結”是劉宏祥做文聯工作感觸最深的一個詞。他曾任延川縣美協主席10年,很自豪地說:“延川縣的美術人才一茬一茬的,成梯隊形式。 ”

目前,延川縣美協有23人加入陝西省美協,國油版畫種齊全,許多作品多次在省市及全國美展中入選並獲獎。延川縣美協的力量在整個延安市各縣中表現突出,這與延川縣美協堅持“傳幫帶”的團結人才的思路有很大關係。“我們會舉行各種創作交流會,瞭解美術人才的創作困惑和生活難處。很多從學院畢業的美術人才,在創作技巧上有優勢,但是創作觀念上還需要進一步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我們會鼓勵大家多讀書學習,引導大家走出創作困境。 ”劉宏祥說。

延川對於全國美術家來說,都是一片能夠激發創作靈感的熱土。延川縣文聯先後接待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中國國家畫院、陝西長安畫派、黃土畫派、青島畫院、中國油畫院、浙江師大以及兄弟省市縣文聯及藝術團體等來延川採風。“我們組織各文藝家協會的創作骨幹帶着問題積極參與其中,抓住各種時機觀摩學習名家創作,並在名家創作間隙或者講座活動之中,與名家面對面求教、交流。這對於延川當地的美術工作者來說起到非常大的提升作用。 ”劉宏祥說。

“請進來、送出去”是基層文聯工作很重要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關鍵是如何做到“入心” 。延川縣文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則,充分了解文藝工作者的需求,與大家保持積極有效的互動,給予大家均等的交流機會,讓人才能夠聚起來、學起來、用起來、樂起來。劉宏祥介紹,多年來,延川縣文聯堅持邀請全國及省市知名專家來延川舉辦文學、書畫攝影、民間剪紙、布堆畫等創作培訓班、作品點評等系列講座活動;積極與相關部門對接協調,爭取文藝創作培訓名額,把有潛力的作者送出去進行重點培訓,培養出一批具有實力的青年創作骨幹人才。“我們還利用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組織中青班學員來延川採風的機會,分別就我縣書法、美術、影協會員的作品組織了一對一的點評活動,氣氛熱烈、效果明顯,深受大家的高度好評。 ”

“20年,咱自己做了咱分內的事,也談不上什麼成績,咱問心無愧。 ”在延川縣文聯的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劉宏祥謹記父母親的教誨“踏踏實實地幹,一步一個腳印” 。在業餘時間,他爲了讓自己的版畫創作能給後人留下點東西,不惜“脫皮掉肉” ,到永和縣永和關“一蹲十幾年” ,用版畫記錄下村裏的點點滴滴。作爲農民的孩子,看到農村的民俗在一點點消逝,他哽咽了,眼睛溼潤了,黃河兒女的“文化之根”在他心裏猶如一根尖刺,時時讓他警醒,要努力去做些什麼。

來源:中國藝術報(記者 蒲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