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燕趙索具“吊”起港珠澳大橋

中國青年網石家莊11月19日電(李大偉 秦家寶 孫勇)隨着舉國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大橋上的索具是河北產的”這一消息傳遍徐水。藉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巨力集團從一個小作坊發展爲上市公司,只用了27年。“我很自豪地說,巨力一點一滴的發展都驗證着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巨力集團副總裁劉冠軍說。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里,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以及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口岸和連接線。其中,主體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長達22.9公里的橋樑工程組成,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極大地縮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間的時空距離。

“從青州、九洲、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三座通航孔橋到景觀工程白海豚觀賞區海豚塔的吊裝,再到約20公里非通航孔橋吊裝……從建橋伊始,巨力索具便參與並承接港珠澳大橋工程所有的吊裝項目。”劉冠軍說。

巨力集團科技大廈,參與港珠澳大橋吊裝的鎖具在這裏研發。巨力集團供圖

在評審過程中,大橋項目部提出要求4根吊帶長度差控制在50毫米。劉冠軍介紹:“此次吊裝非同一般,吊裝噸位比較大,面臨大量不可預見的意外以及特殊環境等,而且對吊裝精細度要求相當高。”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困難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動搖。爲保障吊裝的安全順利,從2015年11月開始,巨力索具開始了技術攻關。

港珠澳大橋6000T吊裝現場。巨力集團供圖

“50毫米相當於將國家標準整整提高了24倍。經過多次試驗並改進,最終4根吊帶最大長度差僅爲二十毫米,比項目組要求的精度提高了近一倍。”參與港珠澳大橋吊裝方案設計工程師鄭強說道。

2017年5月,按照巨力索具提供的吊裝技術方案,港珠澳大橋6000t級接頭順利吊裝就位,標誌着整個工程的順利合攏。其中巨力研發製作的4根載荷900噸,長60米,能吊起12000t重物的高強度、高精度吊裝帶起到了關鍵作用。

港珠澳大橋吊裝方案設計工程師鄭強介紹吊裝過程。秦家寶 攝

27年前,中國巨力集團的前身只是楊建忠、楊建國孿生兄弟借款2000元建起的農家小作坊;27年後,它已成長爲年銷售額近70億元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亞洲最先進、最大的索具研發、生產製造基地;中國吊索具標準有60%由巨力起草編制;它也是河北保定市第一家在國內A股上市的民營企業。“當時僅僅有兩千多塊錢的貸款,一個產品。”劉冠軍說。

在巨力集團企業文化展廳內,分門別類整齊陳列着各種規格、型號的鋼絲繩、鏈條索具、軟索具,一條軟索具甚至能輕鬆吊起10噸以上的重量。這只是巨力十大索具產品系列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鋼絲繩、鏈條、梁式吊具、鋼拉桿、纜索等高強度產品,動輒可以起吊幾百噸甚至幾千噸物體。

“巨力索具其實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春風,趕上國家發展的大好形勢。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企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產品由供應國內,到走出國門,再到目前已經和近百個國家有業務聯繫。”

從巨力集團的科技大廈,到雄安新區僅僅十幾公里。“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將使我們未來發展的各個方面會有質的提升。”劉冠軍說,“當然,巨力也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做好產品的同時,把人才引進和技術革新做好。”

除了改革,還有開放。2000年和2005年,巨力集團出巨資,分別召開了兩次國際索具研討後會。“我們邀請了幾十個國家的客戶和同行,對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產品更新進行探討,這兩次交流會對我們也有很大提升。”劉冠軍說,“改革開放不同時期,中國有不同的飛躍,巨力有不同的故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