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参加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对接会的嘉宾陆续抵达大会驻地。图为美国工程院院士Ray Henry Baughman接受记者采访。

  康斯坦丁·诺沃肖诺夫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

  “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洽会”今天在南京隆重举行。高朋满座,同话创新时代之责任担当;大咖云集,共享发展盛世之佳机良缘。携手以前行,力助“两聚一高”造福地方百姓;砥砺以奋进,打造高端产品展现中国风采。值此盛会召开之际,本报特邀10家大院大所“掌门”,共话“对接”,同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

  与江苏省携手度过20年超长“蜜月期”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科院不仅要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上有所作为,也要延长创新链,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力军。

  从1996年喜结良缘以来,中科院与江苏省携手度过20年超长“蜜月期”。江苏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都高度重视省院合作,历任主要领导都亲自推动、积极参与,基本形成了每5年签订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的格局,到现在已签订5轮战略协议。

  江苏是与中科院合作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中科院为江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了强劲动力源。目前,江苏与中科院的合作已经实现了设区市、县(市)、中科院应用类科研机构“三个全覆盖”,省院合作层次不断深化、合作范围持续拓宽、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合作产出大幅跃升。

  眼下,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都与中科院攀上了“亲家”,中科院所有开展应用类技术研究的单位也已悉数在江苏安家落户,双方共建的各类创新载体,在苏南、苏中、苏北全面布局,错位发展。另外,有5000多名中科院科研人员活跃在江苏创新创业一线,汇成了不可比拟的创新核能,助力江苏更上层楼。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成波:

  和江苏的亲密合作“亮点成片”

  清华大学与江苏省校共建各类载体平台50多个,实施合作项目500多项,合同金额近200亿元,形成了以合作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良好局面,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放眼江苏,各地与清华大学的“亲密合作”亮点成片:苏州市政府与该校共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无锡市政府与该校共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CIMS中心与南京徐庄软件园管委会等合作成立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盐城市亭湖区与清华共建江苏盐城环科城烟气污染减排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与江苏有密切合作,与江苏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在工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等有很大关系。以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为例,当初有好几个地方跟我们谈合作,我们最终选择了苏州,就是有这方面考虑。

  江苏对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非常透明,江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很大,一个项目的支持基金能多达上千万,这样的支持力度是不多见的,对企业早期成长很重要。回顾过去几年我们获得的省市政府支持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我们对研究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北京大学南京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春安:

  与江苏深度合作“渐入佳境”

  自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于2012年在南京揭牌,成为北大和江苏校地共建的第一个产学研创新平台后,北大和江苏的深度合作可谓“渐入佳境”。

  合作成效已经不断显现,“纸上”的科研成果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比如北京大学南京创新研究院CAE(计算机辅助工程)仿真工程研究所实验室,来源于北大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被应用于国产大飞机项目等重大装备,以及航空、高铁、汽车、手机等领域的100多家企业,承担各类项目经费总额超过3000万元。江苏和北大,正在协同打造创新的“生态体系”,让北大真正成为当地的“创新发动机”。

  借助本次大院大所这个优质平台,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及北京大学南京创新研究院将秉承“以协同创新创造产业、以协同创新聚集产业”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平台的建设,积极助力提升区域经济,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

  为江苏产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

  省产研院着力于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专注于产业技术研发,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省产研院三年来的建设实践使我认识到,中国、江苏对人才、对技术需求的迫切性,所以在培育建设原有加盟专业研究所的基础上,省产研院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大改革探索力度:

  首先是推动专业研究所改革。省产研院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作为第一动力,从市场导向、开放导向和激励导向3个方面,推动专业研究所改革。

  同时,省产研院以“项目经理制”组建研发团队,建设专业研究所和实施重大技术项目。遴选国际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并赋予其组建研发团队、使用经费的充分自主权。

  省产研院还与海外人才团队、地方(园区)共同建立了以团队控股的运营公司管理运行专业研究所的新机制,这种“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的新模式,调动了地方出资建立研究所和团队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经过思考,提出打造研发产业的理念,在江苏若干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以技术研发与转化,以及提供技术服务或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向工业界持续提供技术成果。

  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筹建办公室副主任贾燕琛:

  连两头促中间 小平台大服务

  要让科技成果由“纸”变成“钱”,技术交易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去年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提出“建好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不断扩大链接服务功能,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为使科技成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相匹配,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对接,省委省政府决定,围绕聚力创新,全力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自去年8月以来,省科技厅会同南京市启动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并于今年1月22日开通试运行。

  为破解技术交易瓶颈,我们提出了“连两头、促中间,小平台、大服务”的建设理念。连两头就是发挥信息集散功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精准对接供需两端,重点解决“找不着”问题;促中间就是发挥项目对接功能,集聚优质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技术经纪人才队伍,重点解决“谈不拢”问题;小平台、大服务就是通过交易市场带动形成更大范围的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重点解决“难落地”问题。

  经过数月建设运转,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构建了技术成果、专利信息、技术需求等若干层面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目前线上平台数据总量近19万条,省内外8.6万家企业、院所、高校、机构的技术信息在线对外发布,平台点击量超过30.3万人次,有16521条企业需求信息与科技成果信息实现精准匹配并互相推送。

  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院长赵荣祥:

  智汇江苏三江奔腾 “两聚一高”百舸争流

  智汇江苏,如三江源水奔腾万里,如五湖四海涛涛不绝,纳入扬子江。江苏是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强省,“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创新创业文化精彩,对产业科技和优秀人才的渴慕更是趋之若鹜。本次对接大会,真是全球的科技精华与创业人精的大荟萃。

  江苏是浙江大学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中之重地。“十二五”以来,在江苏省各级政府支持下,学校不断聚集创新团队投入,做优做强做大与江苏的科技合作。建有苏州工研院、常州工研院、昆山创新中心、常熟光电中心及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等10个区域创新机构,创新创业团队137个,创新服务项目超过1000项,研发转化了上百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江苏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犹如百舸争流逆水行舟。在新一轮全球性的争夺国内外科技产业高地的大浪潮中,江苏省委发起了“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总号令。正如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说的:“聚力创新,大势使然;聚焦富民,民心所盼。这是我们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也是我们今后五年要打赢的主攻仗。”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愿和在江苏的各个创新机构一起做好我们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创新创业。

  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院长罗哲:

  嫁接院所优势 共襄苏北振兴

  上海交通大学在外地设研究院非常慎重,在淮安设立苏北研究院之前,只批设了4所研究院。江苏是科技活动非常重要的区域,科创潜力相当大。

  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在籍的苏北籍教师有100多位,他们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研究院成立运行一年多来,全面完成了研究院建设初期各项工作任务。伴随着研究院在淮安智慧谷1万平方米研发基地的交付使用,苏北研究院整体建设及研发平台实质性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已搭建了5个研发平台:生态农业创新研发平台、新能源汽车及智能交通大数据研发平台、精准医疗与健康产业创新平台、新材料创新研发平台以及智能装备制造研发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每年横向合作科研经费近10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1千多项,苏北研究院将作为桥梁,借助院所专家的力量、凭借学校强势学科的优势、以“创新、开放、多赢”的理念。嫁接供给、需求不对称的通道,更好地为苏北地区企业服务,也为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尝试摸索。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

  创新驱动先行省份 校地合作优势互补

  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以全脑精准成像技术为重点,旨在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模式动物脑连接图谱工程化研究平台,形成从神经示踪、神经元类型普查、神经环路重建到脑连接图谱绘制的研究链,构建哺乳动物、非人灵长类脑和人脑的空间信息数据中心;并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绘制多尺度脑空间地图;从空间信息和系统性角度阐释脑结构和功能联结特性,为认识脑和探究脑疾病、类脑智能提供关键支撑。

  江苏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先行省份,华中科技大学非常重视与江苏的合作,希望通过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平台,建立与江苏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创新地校合作模式,聚集创新要素,共建创新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希望在即将召开的大院大所交流大会上,与国内外院校、企业开展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合作创新的机会,加快我们研究院的建设,为江苏、苏州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副院长谢贤宁:

  希望江苏科技创新像动车一样不断提速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依托中新园区合作的大背景,围绕“生物制药、先进材料、环保科技、人工智能”等江苏核心产业方向开展研究和产业化工作。我们注重从创新源头下功夫,通过产业导向的研究工作,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成果,进而技术转化、孵化创新企业。只有搭建起完善的创新生态链,才能保证从研发到创新创业的持续井喷。

  新加坡国立大学非常重视和江苏的合作,外派专家教授来苏州研究院工作,希望通过新国大苏研院这个平台,有效连接新国大与江苏的产业,将教授们掌握的技术、专利用活用好。我们不远万里来到江苏,就是希望将国际前沿的技术成果带进来,在江苏这片创新热土上扎下根去,产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和产品。

  对于即将召开的大院大所交流大会我们特别期待,希望通过与兄弟院校专家、企业精英人士交流,激发出更多创新火花,碰撞出更多合作机会。我现在正在赶赴南京的动车上,希望我们江苏的科技创新像动车的速度一样不断提速,不断升级。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朱骁洵:

  助力江苏“制造”蝶变“智造”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致力于开展数字化科技领域的创新,2016年9月,苏州院正式运营,是在华设立的首个针对该领域的研发机构。

  去年,研究院启动了数控机床大数据项目,为江苏大型制造业企业建立“数字双胞胎”模型,重构工业生态价值链;互联交通解决方案实验室致力于开发适合中国的路侧智能传感器盒子、基于车联网的开放平台的创新解决方案;今年5月,西门子成为第一个获得中国工业信息安全许可的外企,将为江苏及中国的企业提供工业数据安全服务,有效降低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风险。

  西门子苏州院为公司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数字化科技也将助力于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产学研合作深入融入江苏,西门子将帮助江苏的制造业企业由“制造”变“智造”。期待今后西门子能与江苏省全面深入数字化创新的合作,达成多方共赢,同时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大院大所官网:http://jccc.jstec.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