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型公司、個人系公司是今年基金公司變更“換帥”的主力,行業競爭激烈、業績未達預期等是總經理變更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認爲,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問題和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一直是監管及基金公司想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爲何有股權激勵機制、事業部制、允許自然人爲基金公司股東等一系列的激勵手段出臺,其核心目的均在肯定“個人能力”在資管行業中發揮的作用,維持核心人才的穩定性。

(原標題:受行業競爭激烈以及業績未達預期等因素影響 41家基金掌門人變更 創歷史紀錄)

今年基金業出現了一大變化,41家基金公司總經理出現變更,創基金業歷史最高紀錄。分析人士認爲,在今年到了一個高峯後,未來這一浪潮仍將持續,目前紀錄可能在未來會被打破。中小型公司、個人系公司是今年基金公司變更“換帥”的主力,行業競爭激烈、業績未達預期等是總經理變更的主要原因。

41家基金掌門人變更

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2019年已出現了82次總經理變動,其中涉及41家基金公司。這意味着,佔全部134家基金公司(含券商資管)差不多30%的公司“掌門人”發生變更。

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8年每年總經理變更的基金公司分別有13家、26家、20家、23家、39家、40家、35家、29家、35家,今年是最高的一年,不過2015年也非常高。總經理變更人次,今年和2015年持平,也是歷史上非常猛烈的一年。自2010年至2018年,每年總經理變更人次分別爲23人次、45人次、41人次、45人次、67人次、83人次、66人次、58人次、60人次。

不少掌門人離職是因爲“任期滿了未能續約”的情況,有8家公司總經理都出現“2016年上任,2019年離職”,還有4家是2013年和2014年上任,2019年離職。

此外,2019年其他高管變更也較多,董事長變更達到68人次,涉及34家基金公司,也處於歷史高潮。副總經理、督察長變更達到102人次、51人次,涉及公司也達到68家、27家。有些基金公司出現多起高管變更情況。

中小公司佔比更高

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今年包括首席信息官在內的基金公司高管變更達310人次(涉及上任、離職等),涉及110家公司,差不多九成基金公司都有高管變更。變更更多的是中小型基金公司,基金行業排名前20大的基金公司今年少見變更。

以總經理爲例,在41家基金公司中,包括淳厚、蜂巢、恆越等多家個人系公募,也包括一批行業排名後50名基金公司,明顯中小型基金公司佔比更高。市場人士表示,這一趨勢纔剛剛開始,只會越演越烈。適當的高流動性,實際上也是行業活力所在。

業內人士分析稱,“資產管理行業人員一直屬於稀缺狀態,尤其是公募基金行業的格局又正發生較大變化,競爭更加激烈,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中小型基金公司面臨着更大業績壓力,這或許是高管變動的主要原因。再加之,隨着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落地的速度加快,外資機構的進入也形成衝擊,整個資管行業對高級管理人員的需求勢必會進一步增加。”總體來說,基金公司高管離職的主要內部因素大致有三類:經營業績的壓力;公司內部激勵機制不健全;因股權不合理造成的治理結構方面的原因。外部因素主要是信託、券商、私募的擴張帶來的高級管理人員的短期缺乏。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拋開股權、資本角力等因素外,高管頻繁變動可能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從2015年以來整個資本市場整體疲軟,相關基金公司面臨經營壓力,部分高管難以達到入職時的經營目標,有被動去職的壓力;二是去年以來整個資管市場環境有明顯變化,包括資管新規出臺、銀行系資管機構的成立,進一步壓縮部分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推動相關機構主動求變,導致管理層變動。”

需要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多位業內人士認爲,隨着基金公司各項激勵制度和人才成長環境的改善,未來職業經理人的流失現象有望得到緩解。

業內人士認爲,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問題和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一直是監管及基金公司想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爲何有股權激勵機制、事業部制、允許自然人爲基金公司股東等一系列的激勵手段出臺,其核心目的均在肯定“個人能力”在資管行業中發揮的作用,維持核心人才的穩定性。相信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未來人才流失困境將會有效緩解。

上海一中小基金公司相關人士也表示,“留住人才靠激勵、靠平臺、靠氛圍,如果既賺到了錢,也實現了個人價值,還有相對愉悅的職場體驗,基金經理等優秀人才就沒必要再大幅流動。”也有業內人士認爲,未來“一把手”的變更是否會愈演愈烈,尚且有待觀察。

據媒體報道,新聘基金經理方面,四季度開始上場操盤的基金經理平均年限爲1.3年,其中,160只產品的基金經理經驗少於一年,基金公司任用新人動作明顯。

基金業人士表示,年末基金公司“換血”、支持新人上任其實很容易理解,在新年來臨之前新聘、增聘基金經理,有利於明年獲得完整年度的業績。不過,這些新人未來表現如何還有待市場驗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