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發祥地

——《懷古之旅》34

5月19日早上,從涪陵到重慶,住進月友賓館,下午休息,傍晚時分,先去朝天門,後去洪崖洞。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爲歷代官員設香案跪接聖旨的地方,故得名。朝天門又是重慶最大的水運碼頭,自古以來,江面檣帆林立,舟楫穿梭,江邊碼頭密佈,人行如蟻。如今,新建的廣場和碼頭,早已替代了這座城門,我在碼頭走了好一會兒,找不到一點兒老城門的遺蹟。

Δ民國初年日本發行的“朝天門碼頭”明信片

Δ重慶朝天門(1945-傑克威.爾克斯)

Δ現在的朝天門碼頭

洪崖洞位於長江、嘉陵江交匯的濱江地帶,最具巴渝傳統建築特色的“吊腳樓”依山就勢,橫空出世,拔地而起,凌雲破空。樓層雕樑畫棟,鏤窗刻屏,曲廊環繞,層層疊疊。樓高十二層,有電梯運行,各層均有特色營業,融旅遊景觀、商務休閒景觀和城市人文景觀於一體。

Δ洪崖洞

Δ洪崖洞夜景

Δ洪崖洞雕塑

5月20日上午去磁器口古鎮,古鎮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最早名白巖鎮,明代時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搶奪了皇位,建文帝朱允炆一時不知去向,後傳他入渝,隱於今磁器口的寶輪寺,因而改白巖鎮爲龍隱鎮。清朝初年,又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

Δ磁器口古鎮牌坊

Δ磁器口

Δ寶輪寺

Δ龍隱門碼頭

Δ建文帝雕塑

磁器口歷來爲嘉陵江中上游各州、縣和沿江支流各地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重慶的一些大客商在碼頭設店收購。重慶作爲陪都時,計有商號、貨棧、作坊一千六百多家,每日有三百多艘貨船(載重十噸)進出碼頭。枯水季節,商貿最爲興旺,碼頭河壩搭起臨時街道,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這裏流傳着這樣兩句民謠:“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燈明”。1958年後,隨着碼頭他移,作爲水陸碼頭物資集散地的作用消失,這裏逐漸冷落。但原有的明清建築風格,卻比較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Δ江濱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對於愛好古鎮民俗的旅遊者而言,磁器口既有豐厚的古鎮文化,又有獨特的建築風格;對於美食家來說,到磁器口不可不品其“三絕”:千張、陳麻花、毛血旺。磁器口不愧是全國首批十大古鎮之一,建築風格獨特,文化積澱豐厚。我一個人,無拘無束,隨便逛,走遍了主街和小巷,還去了組團旅遊不可能去的地方,看了古鎮對面山邊江畔的建文帝石像和華子良避難處等景點。唯一的小遺憾,就是想領略一下袍哥文化並看一場川劇而未能如願。

Δ陳麻花

21日遊大足。22日早上,先瞻仰瞭解放碑,可不料在坐出租車去湖廣會館時,相機丟在了車上,要命的是內有九百多張的照片沒了,下車時又沒記住車牌號。

湖廣會館是昔日重慶城著名的“八省會館”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景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系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清初古建築羣及仿古新建築羣的統稱,是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

Δ湖廣會館

Δ廣東公所

Δ齊安公所

Δ禹王宮

作爲具有地緣性質的幫會機構,會館的主要職能是聯絡鄉情,以壯鄉威。所以,它既是同鄉之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鄉戲曲的聚會之所,又是同鄉之人互相幫扶、共同對外的重要組織。

Δ供奉《鄉誼鹹熙》匾額與《天地君親師》牌位

重慶湖廣會館是古代重慶作爲繁華商埠的歷史見證,整個古建築羣雕樑畫棟、塗朱鎏金。有建築精巧、楹聯風趣詼諧的古戲臺,有體現會館功能的蠟像塑,有取材於《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二十四孝” 等人物故事以及龍鳳等各種動物、各種奇花異草圖案的浮雕鏤雕,雕鏤精湛,栩栩如生。會館繼承了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園林的手法,院落之間的封火牆把空間分割成若干小院落,院落間有小門連接,每個院子都有自已獨特的功能與對應的風景,假山花草、小橋流水、天井涼臺、圍廊雕畫。同時,也可以看到重慶地域建築特色,整座會館依山勢而建,高低有別,錯落有致。

Δ古戲臺

Δ風趣詼諧的楹聯

Δ看戲的後堂普通座位和兩廂貴賓室

Δ臘塑

Δ徽派建築

(原標題《霧都重慶》)

附門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