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华,新一代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上一代在游戏机卡带和传呼机的伴随中长大,还有一代人的记忆里是柏油和青草混杂的味道,李三林导演的新电影《那时风华》里面的青春显然离现在更遥远一些,那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六零年代,故事的主人公们怀着一腔热血,从城市奔赴到乡村、戈壁、草原或边陲,用青春谱写出一段激情燃烧的时代画卷。

那是这片土地有记忆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温饱还没有解决,物质非常匮乏,特别是在一些刚刚着手发展的地区,条件更是难以想象的艰苦。正如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当唐学燕、李建设等六个姐妹来到河北塞罕坝,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风沙四起,林业工人们住着木板房,冷天雪地,缺水少柴,吃着煮土豆,炼乳和奶糖都是稀缺资源,血糖低了要晕倒也只舍得咬一小口,虽然有一排崭新的拖拉机,与狂风呼啸的大自然比起来,力量还是非常微小。

在这样的环境下,花朵一样娇嫩的姑娘是怎样坚持下去,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奇迹,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密林呢?影片并没有像以往的同类型影片那样,把重心放在制造视觉奇观上,用太多的笔墨去描写造林的过程,而是通过三代人的经历,围绕一场感动天地的爱情,形成强烈的戏剧冲击力,让观众不由自主的投入其中,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

以爱情作为核心元素来表现塞罕坝精神,《那时风华》为类型片做出了正确且成功的改造,试想在当年那一群青春男女的精神世界里,工作和情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把爱情和理想都演好了,才能真正刻画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女主角唐学燕的偶像是曾登上《人民画报》的下乡知青邢燕子,情理之中的爱上了勤劳低调又会拉马头琴的技术员苏铁,李建设和舒亚,苏铁和郑百团,同时喜欢上风风火火的唐学燕,也符合年代的审美和爱情观。

唐学燕和苏铁、郑百团、李建设、罗舒亚,几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不可谓不离奇,但其中所有的曲折和离奇,都是符合时代车轮轨迹的,比如说唐学燕在苏铁被批斗前当众求婚,郑百团和舒亚在雨夜中的相濡以沫,暴风雪中的悲情一舞,唐学燕毅然牺牲自己的人生,养育队友留下的孩子,这些情节或唯美浪漫,或催人泪下,用现在的话说是可盐可甜,另有点燃的热血柔情,堪称是一场60年代独有特产的爱情。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唐学燕、郑百团和燕子突击队的队员们在塞罕坝上坚守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终把荒野变成了青山,终于守过了风暴,迎来了艳阳,这样令人振奋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一代人的平凡与不朽,他们的故事虽然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是他们的生命永远存在,激励着后人的继续奋斗。

影片巧妙的通过唐学燕的孙女来回述这一段塞罕坝往事,除了使观众更容易的进入故事,同时也体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无论时代怎样转变,中国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奉献与牺牲精神,对家国的大爱,是始终不会改变的。现在,我们喜悦的看到,当年的燕子突击队的后人们现在不仅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也把这种精神带到了非洲,把爱与希望的种子撒播到了全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