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風華,新一代在互聯網的世界裏自由馳騁,上一代在遊戲機卡帶和傳呼機的伴隨中長大,還有一代人的記憶裏是柏油和青草混雜的味道,李三林導演的新電影《那時風華》裏面的青春顯然離現在更遙遠一些,那是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的六零年代,故事的主人公們懷着一腔熱血,從城市奔赴到鄉村、戈壁、草原或邊陲,用青春譜寫出一段激情燃燒的時代畫卷。

那是這片土地有記憶以來最艱難的時期,溫飽還沒有解決,物質非常匱乏,特別是在一些剛剛着手發展的地區,條件更是難以想象的艱苦。正如電影裏面演的那樣,當唐學燕、李建設等六個姐妹來到河北塞罕壩,一片荒蕪的土地上風沙四起,林業工人們住着木板房,冷天雪地,缺水少柴,喫着煮土豆,煉乳和奶糖都是稀缺資源,血糖低了要暈倒也只捨得咬一小口,雖然有一排嶄新的拖拉機,與狂風呼嘯的大自然比起來,力量還是非常微小。

在這樣的環境下,花朵一樣嬌嫩的姑娘是怎樣堅持下去,在惡劣的環境中創造奇蹟,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密林呢?影片並沒有像以往的同類型影片那樣,把重心放在製造視覺奇觀上,用太多的筆墨去描寫造林的過程,而是通過三代人的經歷,圍繞一場感動天地的愛情,形成強烈的戲劇衝擊力,讓觀衆不由自主的投入其中,接受一場心靈的洗禮。

以愛情作爲核心元素來表現塞罕壩精神,《那時風華》爲類型片做出了正確且成功的改造,試想在當年那一羣青春男女的精神世界裏,工作和情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只有把愛情和理想都演好了,才能真正刻畫出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女主角唐學燕的偶像是曾登上《人民畫報》的下鄉知青邢燕子,情理之中的愛上了勤勞低調又會拉馬頭琴的技術員蘇鐵,李建設和舒亞,蘇鐵和鄭百團,同時喜歡上風風火火的唐學燕,也符合年代的審美和愛情觀。

唐學燕和蘇鐵、鄭百團、李建設、羅舒亞,幾個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不可謂不離奇,但其中所有的曲折和離奇,都是符合時代車輪軌跡的,比如說唐學燕在蘇鐵被批鬥前當衆求婚,鄭百團和舒亞在雨夜中的相濡以沫,暴風雪中的悲情一舞,唐學燕毅然犧牲自己的人生,養育隊友留下的孩子,這些情節或唯美浪漫,或催人淚下,用現在的話說是可鹽可甜,另有點燃的熱血柔情,堪稱是一場60年代獨有特產的愛情。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唐學燕、鄭百團和燕子突擊隊的隊員們在塞罕壩上堅守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終把荒野變成了青山,終於守過了風暴,迎來了豔陽,這樣令人振奮的故事,也印證了這一代人的平凡與不朽,他們的故事雖然已經非常遙遠了,但是他們的生命永遠存在,激勵着後人的繼續奮鬥。

影片巧妙的通過唐學燕的孫女來回述這一段塞罕壩往事,除了使觀衆更容易的進入故事,同時也體現了這種精神的傳承,無論時代怎樣轉變,中國人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奉獻與犧牲精神,對家國的大愛,是始終不會改變的。現在,我們喜悅的看到,當年的燕子突擊隊的後人們現在不僅把家園建設的更加美麗富饒,也把這種精神帶到了非洲,把愛與希望的種子撒播到了全世界。

相關文章